第75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聲氣,彼此幫扶!”最後還是**星出來說了場面話。
本來看到這趙家軍急著退兵,很多人還琢磨著在京師繼續觀望,但聽到王在晉令人信服的分析之後,卻是下決心要回去了,先在野觀望一番再說,身上沒有實職官身的話,騰挪起來也方便些。
**星這表態有幾重意思,一方面是場面話,對方說著忠君大義,自家總不好不表態,一方面卻是強調“江南士林”,這四個字在大明政壇上還有一重含義,那就是東林黨人,到這個時候,很多人才想起來,這王在晉是蘇州太倉人,也是東林黨人出身範圍之內,只不過一直操勞兵事實務,不在朝中,而且主持軍務久了,就和清流們不怎麼說到一塊去,一直不被看做東林黨人,更不要說靜海大敗之後,他直接被東林下獄,那就更不必說了。
但現在不同,如今朝局,孫承宗為首輔管兵部事,而王在晉為兵部尚書,考慮到雙方從前的恩怨,這任命本身就很微妙,按照大家的估計,按照大明大小相制的傳統,王在晉入閣只怕也是眼前了,王在晉高升掌權,而東林大部分人都要因為這次的大敗和議和被清洗和罷官,那麼東林黨人需要一個朝中的代表,或者說要選擇可以結盟的結盟。
出身江南太倉,又孤立無援的王在晉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孫承宗身為帝師,手握兵權,官拜首輔,魏忠賢對他也有默契,這樣的大佬自然不會需要什麼奧援,而王在晉需要,不管他和東林之前有什麼矛盾,現在雙方都有對彼此的需求。
使團裡的這些人都是宦海沉浮多年,稍一琢磨就明白其中精妙,臉上肅穆異常,心裡卻在讚歎,而那王在晉的反應也證明他為官多年沒有白費,王在晉肅然說道:“身為鄉黨,自當多多聯絡,彼此幫扶。”
明白人已經聽出來了,雙方的同盟這就算是達成,以後如何還不好說,但彼此間已經有了默契,這王在晉有東林的支援,在朝中站穩問題不大,接下來就要看他如何奮進報國,如果扭轉乾坤,不過,一想到這裡,大家都覺得實在沒什麼希望。
王在晉這番話還有一個效果,那就是將使臣心裡最後的僥倖徹底打消,原本還存著含糊的心思,即便這和約要天子用璽,只要你徐州兵馬不再威逼京師,不在這北直隸,我拖延不給你又能如何?身在官場,這拖字訣大家都是玩得極熟。
可現在大家明白了,這京畿重地對於徐州兵馬來說,是要來就來,要走就走,大家還是乖乖湊出來給過去的好,不要給對方再來的藉口,的確,這趙家軍或許在徐州那邊又不得不回去的理由,可那又怎樣,大家賭得起嗎?
參加使團的各色人等,除了王在晉和太監們之外,其他人已經是註定要被清洗的失敗者了,即便他們想明白了也決定不了什麼,不過京師中樞明顯比他們想的更明白些,和約達成之後,快馬送回京師,幾乎就是當天用印,當天給出了賠付物資的大概方式,然後快馬送到天津這邊,趙進這邊簽字後,一式兩份,各自儲存,和約乾脆利索的達成。
京師這樣的反應讓**星等人渾身冷汗,自家還存著在和約上爭執談判的心思,而京師已經迫不及待了,如果自家再拖延些,恐怕連官場政壇上的體面都留不得了,雷霆之災馬上就要落在身上。
同樣出乎眾人意料的是還有趙家軍的反應,當拿到和約後,徐州兵馬沒有任何拖延不走的意思,直接就是拔營撤軍,這等乾脆利索又讓人心生疑竇,有人懷疑對方老巢的確空虛,或者有什麼大家還不知道的亂子,還有人則是覺得,對方這是有絕對的自信,隨時能回來,隨時可以回來。
只有王在晉所關注的和大家不同,當趙家軍開始撤軍的時候,天津全城驚恐,誰都害怕徐州反賊在撤軍的時候大掠全城,甚至放火屠殺,眼下官軍明顯是管不了了,大戶人家早就趁著和談的時候逃了出去,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