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們把這些東西送到各自府上的,還望笑納。”
“多請奕訴大人的美意,出兵之事茲體太大。我國政府需要商議,但請大人放心,我會盡力促成此事。具體給我國的優惠條件,還請貴政府仔細斟酌,須令我國人民滿意才好!”英國公使查爾斯·博頓進一步的要求。必竟國家大事,不是一個人能作主的。
其它各國公使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雙方同意可以舉行一個大清國與英、法、美、西、奧五國關於協商“借師助剿”的談判。
第五十八章 無意義的草約
幾天之後,大清帝國與英國、法國、美國、西班牙、奧地利五國關於“借師助剿”的談判正式開始。雙方開始談了兩天,就吵了兩天,一直就到底是先借師助剿還是先給予五國部分現實利益而爭執不下,被迫休會。
進入十九世紀以來,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為適應生產的需要,迅猛發展,特別是機械製造裝置的發明研究,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而製造業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歐洲美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廠生產,由手力工場發展為機械工場,這大大增加了產品生產的速度和產量。而歐洲人口市場的狹小,造成大量工業產品的過剩,這就迫使以資本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國家必須去開拓新的市場,來傾銷這些多餘的產品。
面對亞洲、非洲人口眾多的市場,西方列強垂涎三尺。可這些市場大多是封建國家,甚至於是奴隸制國家,採起的都是封閉鎖國的政策。西方列強的工業產品根本進不去,只能用槍炮開道。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項。但滿清戰敗妥協之後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紅》、中法《黃埔條約》只是部分滿足了西方列強的要求。對於擁有近四億人口的東方大國,他們是志在必得的。
中華大地南方的農民起義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正好可以趁火打劫,逼迫滿清政府開放更多的口岸,開放更多的市場。這個思想早在一年前西方列強各國政府就已成熟,已成型,只是在等待實施的時機罷了。本來他們還是準備像以前一樣,用武力壓迫滿清政府就範的。可現在天賜良機,滿清政府居然要“借師剿匪”,那還不借機索價?能兵不血刃地達到目的,何樂而不為?
雙方拖拖拉拉談了一個月,大清帝國與英、法、美、西、奧五國達成如下草約:
1。大清國向英國、法國、美國、西班牙、奧地利五國借兵五萬剿滅南方叛匪,所需費用由滿清政府承但。
2。五國之兵剿滅叛匪後,兩個月之內撤出大清帝國。
3。大清國開放沿長江的九江、武漢、沙市、重慶四個口岸。
4。外國船隻可以自由駛入長江流域。
5。傳教士可以在各省租地買地,建教堂。
談判過程中,協議中的第三條,是爭議最大,爭吵最兇,爭論最久的。大清國一方開始只願意江寧作為開放口岸,不願意重慶和武漢。可五國代表明白重慶和武漢的重要性,志在必得。他們知道如果西方產品能到達重慶,就是真正地已進入了大清國的腹地。何況江寧那時已落入太平軍手中,如何能通商?哪不是開空頭支票嗎?
後來,奕訴親王搞了一個折衷方案,讓四個沿海城市換重慶和武漢作為通商口岸。五國的代表仍是態度強硬,不肯答應,停停頓頓又是幾天。奕訴想到西南人民軍的可怕,覺得只有西方的洋槍洋炮才能對付得了,現在形勢危機,只好作出讓步。但這份草約他不敢簽字,就是簽字也不能生效,還得讓朝中大臣及皇帝陛下合議,蓋上玉璽後才能生效,於是奕訴恭親王第二天返程趕回京城。
咸豐皇帝拿著奕訴呈上來的草約文字,臉色鐵青,狠狠地把這文字砸向臺階下,怒罵道:“奕訴,你這是去借兵吧?是在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