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府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共有外城、內城及皇城三重。
外城又稱“新城”或“羅城”,為周顯德三年(956)所築;城周長四十八里多。宋真宗趙恆、宋神宗趙頊重修,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更展築城垣南部,周圍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呈菱形;南北長而東西略窄。外城闢十二門,又以汴渠、惠民、金水、廣濟四河貫串全城,另設九個水門。外有城壕名護龍河;闊十餘丈。濠內外皆植楊柳;粉牆朱戶,禁人往來。外城每百步設馬面、戰棚、密置女頭,旦暮修整;望之聳然。城裡牙道;各植榆柳成蔭。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ri修造泥飾。可見其建築完善和防禦的嚴密。
內城又名“裡城”或“舊城”,其始築年代不詳;唐德宗時宣武軍節度使李勉重建,周世宗曾加營繕。內城位於外城zhong ;yāng,略偏西北。週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約當今ri的開封城。計闢朱雀、望chun、宜秋、景龍等十門。
皇城即“大內”,又名“宮城”。原為唐代宣武軍節度使署;後梁都汴時改為建昌宮;後晉改為大寧宮。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又增廣皇城東北隅;皇城東西寬1050米,南北長1090米(合周七里餘)。闢乾元、拱宸等六門。皇城內宮闕大都依西京洛陽建制,總計約四十餘所,分作不同用途,如常朝則文德殿,聖壽賜宴則紫宸殿,試進士則崇政殿等等,規模極為雄偉壯麗。
東京城內有四條寬闊筆直的大道;稱作“御路”;作十字形相交;分別通向外城的南薰等四正門道旁有人行道、水溝及綠化地。從大道又分出若干縱橫交錯的道路;多呈直角相交;將城區劃分成若干方格形稱作“坊”的居民區商市則設於內城宣德門至州橋以東的潘樓街土市子及相國寺一帶。以後隨著城市商業的發達,坊與市的界限被突破,商店多沿街設立,城東南汴河東水門沿岸的市區,竟延伸至七八里以外。
總之汴梁太大了,金軍攻陷的僅僅是汴梁外城的一個城門,一段城牆。
汴梁的大多數地區,還在宋朝百姓手中。
金軍曾經嘗試過,以這個城牆為依託,攻陷整個汴梁,只是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失敗了。
汴梁百萬人口,城市規模是何等巨大,可以說是寸土寸金,房屋建築極為密集,街道極為狹窄,根本無力縱馬馳騁,只能是步兵上前,逐步的攻陷汴梁,這立刻讓金軍陷入了尷尬的局面。
金軍騎兵為主,步兵為輔,野戰最強,步戰其次,而巷戰幾乎是陌生的。
將騎兵,全數化為步兵,攻擊汴梁,太不划算了。
完顏粘罕,完顏婁室等人,可記得攻陷太原之後,太原軍民巷戰的情景,特點是短兵相接,對堅固建築物,主要街道,制高點進行激烈爭奪,軍隊行動受到限制,常常形成許多區域性的du ;li戰鬥。每一個房屋都是戰場,每一個街道都是戰場,往往為了爭奪一層樓,而打得不可開交。
在巷戰中,騎兵的快熟衝擊,弓弩的遠攻,根本無力發揮作用,有的只是刀劍,長矛的交鋒,時刻jing惕旁邊扎來的長矛,或是shè擊而來的短弩。
在巷戰中,金軍損失太慘重了。
完顏粘罕回憶起來,也是觸目驚心,寧可大一百次野戰,也不願意打一次巷戰。
以汴梁為主,打一場“宋朝般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絕對會是金軍的十幾萬人馬,全數耗盡,也未必能攻陷汴梁。
金軍上下都懼怕了,不願意打這一場汴梁巷戰。
於是,強攻不行,只好是智取了。
此時金軍畏懼了巷戰,而宋朝上下也是嚇破了膽。城門洞開,城破將至。而這時,金軍的使者到了,開始鈍刀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