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理解不理解,這是你們的問題;但是必須要執行,因為我是皇帝。只要不想貶官,只要不想流放,就乖乖聽話,按照我的抗金方針實行。
趙樸開口道,“身在亂世,就必須識勢,再順勢而為,懂得大勢所歸,決不可逆勢而為。譬如這雪花,夏去冬來而生,冬去春來而化。萬物生長皆有其勢,若要夏日生雪,這就是逆勢所為,事倍而功半。”
“而所謂大勢,就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眾生寥寥,大多數人不過隨波逐流之輩,只有敏感之人,能順勢而為,封王拜侯,一些皇者更是趁機逐鹿天下,問鼎中原。而一些人得天獨厚,如李唐一般,作事就真如天地共力一般,只是十幾年時間就佔河東,取關中,平薛舉,滅王世允,收復瓦崗,擊敗竇建德,輕鬆滅掉羅藝,最後掃滅江南,運氣好到了極點。”
“而反觀我朝,太祖皇帝打一個區區太原城,三次都沒有打下;太宗皇帝出兵契丹,更是大敗而歸。難道是太祖,太宗九不如李淵、李世民,難道是將士不如唐軍勇猛,用兵智謀樣樣不如唐軍,並非如此,說到底而是我勢不如他。”
“為何我朝大勢不如唐軍,因為兒皇帝石敬瑭賣主求榮,割讓燕雲十六州,是我大宋失去了燕山長城一帶防線,等於是腦袋上掛著一把利劍,一個不慎,就是性命丟失!”
“靖康之恥,有人說是六賊之過,我說太高看了六賊;有人說是王安石變法,禍國殃民;有人說是新黨舊黨之爭,朝廷動亂;有人說是我朝兵甲不利,戰士安逸,戰力低微。這都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於石敬瑭出賣了幽雲十六州!”
“百姓口口聲聲還都汴梁,口口聲聲說要收復河東,河北,氣量是何等狹小。即便是還都汴梁又如何,即便是收復河東,河北之地又如何,只要是一日不收復幽雲,河東河北之地就不穩,汴梁就有再度淪陷的可能。為何不提出收復幽雲十六州?不收復幽雲,等於是脖子上套著繩索,生死操於他人之手!”
“可能收復河東,河北之地,會迎來一個個勝利,一個個大捷,可是在勝利的背後,大捷的背後,可能醞釀著又一個高粱河慘敗。金軍若是一步步退縮,誘敵深入,拉長戰線,集中主要兵力,各個擊破,那時我軍將會大敗。”
“這又不同於太宗時代的高粱河大敗,那時敗了,依舊可以守住河北;可是我們若是敗了,長江以北可能盡數會丟失,甚至是社稷破滅!”
趙樸又在另一塊沙盤上,見解起來。這塊沙盤主要是河北,幽雲地區,各個重要城鎮標註明顯。
“細細數一數,我朝也不只是打敗仗,不論是在與契丹,西夏,遼國,以及後來的金國,也多有勝利。只不過勝利了多少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隻要是失敗上一次,就是全軍潰敗,損失慘重。為何如此?我找出了許多的理由,可還是說服不了自己。“
“與金軍交戰,分為三個階段,一個是前期,可能會大量失地,大量的打敗仗,河南、山東、陝西、兩淮、襄樊等大量地區淪陷。這個時期,是我朝o最為悲劇的時代,可能是降將無數,降兵眾多,大量士大夫投降金軍。這一段時期,主要的作戰任務是,不計一城一地得失,在金軍大量進攻,兵力分散的時刻,集中優勢兵力,殲滅金軍一部。這一時期,重在練兵,以戰場為練兵場,以死亡為代價,訓練處一隻強軍。”
“第二階段,主要作戰任務,則是對峙階段,這一段時期,可能是互有勝負。重在鞏固防線,不斷的交戰中繼續磨練軍隊,同時後方修生養息,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展農桑,減輕賦稅;大量儲存作戰物資,恢復民力。這一時期,需要穩固前線,避免出現大敗仗,後方是積極的修生養息。”
“第三階段,則是北伐。這時府庫充裕,將士精銳,可以北伐。當然了北伐也不是一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