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政事堂。

御前小朝會上,皇帝李隆基大發雷霆,當即下旨革了賀拔延嗣河西節度使及涼州都督之職,遷右威衛大將軍、潞國公郭虔瓘補任此職。

同時,火速調靈、蘭、隴、原等七州府兵,合計五萬人,著郭虔瓘率三千長安禁軍並七州府兵,前往河西征討。

可五萬大軍剛剛整合完畢,郭虔瓘正待離京時,從玉門一路快馬加急趕來的涼州校尉,懷揣著玉門關和沙州的戰報賓士進入長安。

在得知賀拔延嗣連克突厥哥舒部落、吐蕃十萬大軍,尤其沙州之戰還臨陣斬殺了吐蕃主帥多吉尼瑪後,李隆基沉默了。

御案前,姚崇小心翼翼地瞄了一眼皇帝略帶陰霾的臉色,頓時明白了李隆基心中的顧慮。

皇帝這是下不來臺了。

原本賀拔延嗣御下不嚴,導致玉門被圍,摘了他安西節度使的帽子合情合理,可形勢突然兩級反轉,賀拔延嗣又一下子成了平亂破敵的有功之臣,事情瞬間就變得很尷尬。

事實上,從結果來講,此事結局於國於民都有好處,更震懾了吐蕃發羌部,宣揚了大乾軍威。

但李隆基本人,可不是一個寬宏大量之人。

他很難接受自己打自己的臉。

就在去年,剛剛剿滅太平公主一黨後,李隆基意氣風發,下旨徵兵二十萬,講武於驪山之下,並親自擂鼓。

然而玄宗皇帝擂鼓之時,兵部尚書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亂了軍演。

李隆基大怒,以軍容不整為由,當場就下令將郭元振斬首。

幸得宰相張說、劉幽求等人勸諫,才免於一死,最終郭元振被流放到新州,遭此挫折,郭元振怏怏不得志,同年鬱鬱而終,一代名相兼名將就此落幕。

然而此事還不算完,李隆基雖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但心中怒氣未消,滿肚子的憤恨之意都發洩在了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身上,命右金吾將軍李邈斬之。

由於唐紹才華橫溢、博學有才,他死後,京城百姓權貴都痛惜不已,李隆基便將他的死又歸咎於李邈,不久後就罷免了李邈官職,令其廢棄終身。

郭元振一個觸犯君威的出班冒奏,使得皇帝接連自毀三個有才之臣,其根本原因,不過是李隆基自感在二十萬大軍面前失了面子,可見其何等心胸狹窄。

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定的帝王心術之考量。

而如今,李隆基剛剛下旨罷免賀拔延嗣的職位,後腳御案上又呈上來一份大勝的戰報,著實令玄宗皇帝頭疼不已。

難道真要讓皇帝陛下擔這份罪?

當然不能了。

姚崇懂事地開口諫言道:

“陛下,臣以為賀拔延嗣雖有功於社稷,然而先前之過錯亦不可忽視,且陛下金口玉言,既已免其河西節度使並涼州都督之職,不可再更改旨意,不如另封別處?”

有了姚崇此言的臺階,李隆基立刻順勢點頭道:

“元之所言甚是,既如此,就封賀拔延嗣為安西副大都護、四鎮經略安撫使,擇日回京述職,至於他表奏蘇鶴有功之事……”

皇帝嘴角抽了抽,終究是沒好意思再下黑手掩蓋其功績,畢竟蘇鶴一戰斬雙侯、誅殺敵軍主帥,可謂是破軍殺將,功大莫焉,便隨口道:

“準其所奏,其餘冊勳之事,交由吏部和兵部自行商議吧。”

“臣等遵旨。”

果如賀拔延嗣所預料的一樣,他雖然打了勝仗,甚至功遠高於過,但最終還是丟了河西節度使的官職。

郭虔瓘那邊呢,自然是做戲做全套,五萬大軍都集結完畢了,豈能又解散回去?那不是更讓兵士們抱怨皇帝耍他們玩呢,只得白白耗費著錢糧繼續向河西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