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策(第2/2頁)
章節報錯
次用刑都增添了三分氣力,結果一百大杖重重地打下去,衙役們累得夠嗆,王忠嗣卻跟沒事人似的。
大理寺的人無奈,只能就此釋放了王忠嗣。
王忠嗣雖免於一死,但被他自小敬仰的明主聖君這般對待,加之他身上一切邊鎮官職皆被免除,今後再無建功立業的可能,壯志難酬,一時間難以接受,落寞地收拾行裝向漢陽而去。
歷史上,這位名垂千古的一代名將,就是因此而心灰意冷,離開京城後僅僅一年,就鬱鬱而終。
蘇鶴不願讓這位忠義之士如此悲慘地謝幕,更重要的是,這可是一位先天境的七境強者啊!
他要是能留下來,將來無論是安史之亂,還是葉法善所說的大災難,都會是一份極為有用的助力。
於是,蘇鶴特意帶著杜甫等入京應試之人,在王忠嗣離京時前往相送。
讓這群口才、詩才皆堪稱上佳的儒生們狠狠地誇讚了一頓王忠嗣後,蘇鶴送給王忠嗣一枚崇玄署的玉牌,勸告道:
“王將軍,前賢韓非子曾言:‘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我以為將軍鎮守邊疆,屢次擊退蠻族劫掠,守護邊境百姓,此為大忠也,絕非是哪為了某一人一君的小忠。”
“漢陽雖小,也是一郡百姓賴以生存之所,望王將軍能用心善治之,切勿自怨自艾,誠如此,亦不負君之志也。”
“另外,若王將軍去了漢陽後,仍舊被李林甫派人襲擾,不得清淨,無路可走時,不妨求助於崇玄署,君乃先天境高修,崇玄署定不會坐視不理。”
蘇鶴與上官婉兒、李令月待得久了,對崇玄署的很多決策都有不少了解。
譬如,在對待高修的問題上,崇玄署是一種“和事佬”的態度,天下任何開元境以上修士,無論犯了什麼罪,得罪了什麼人,除非墮入魔道,否則任何人都不得害其性命。
而是由崇玄署遣人將其帶回終南山,另作處置。
這麼做的目的是,減少人族內部無意義的消耗和損失,竭力保留每一份力量,以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南疆獸潮和大災難。
因此,但凡王忠嗣撐不住了,崇玄署那邊自然會有人來接應。
王忠嗣看著這個與他見面還不到兩次的年輕人,搖頭笑笑,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