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因燕昭王死,惠王立,疑樂毅,用騎劼,齊國將軍田單用火牛陣破燕軍,恢復各國。但齊國受損失太大,從此一蹶不振,秦、齊對峙的局面打破了。(未完待續)
464 孫臏和龐涓 1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國都城郢,楚被迫遷都,秦國勢力發展到湖南一帶,楚國也就削弱了。
戰國中期外交策略摺疊
合縱連橫運動是戰國中期產生的一種外交策略。戰國中期,諸侯都先後稱了王,但這些稱王的國家,除宋和中山兩國外,都是萬乘的大國,其國力與西周時的周王室相當。這些大國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諸侯,有的甚至是諸侯國中的卿大夫(如三晉的韓、趙、魏)。它們發展成為‘萬乘‘的大國,是在不斷吞併周圍小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小國的消失,大國間的鬥爭,已不是爭奪對小國的領導權,而是關係到大國本身的存亡。較強大的國家力圖削弱並逐步吞併較弱一些的國家,較弱一些的國家為自身的生存計,就互相聯合起來抵抗強大的國家來侵。
抵抗一經失敗,又紛紛轉向強國以圖自保,於是,‘合眾弱以攻一強‘
的‘合縱‘策略及‘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連橫‘策略就應時而提出1,合縱、連橫政策的實施,就取代了大國的爭霸鬥爭。
合縱、連橫的名稱出現較晚,但這一政策的實施始於魏國馬陵戰敗之後。馬陵之戰魏軍大敗,實力已不敵齊國。魏惠王為避免遭齊、秦夾擊的危險,於是接受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案兵‘的策略3,於是有徐州相王之舉2。
1《戰國策。中山策》。
2《戰國策。中山策》。
1《韓非子。五蠹》。
2徐中舒:《先秦史論稿》,第253…254頁。
魏國與齊國的關係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公元前323年),楚國就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8個邑1。‘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後又到宋國。惠施的去魏相,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魏惠王相張儀,是想利用秦國的力量對抗齊、楚的壓力。張儀卻是‘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2。是要魏國投靠秦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就範,秦惠王於是生氣,出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說今山西靈石境)。這樣,張儀的‘連橫‘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要趕走張儀。於是派人到韓國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韓國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並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3,把國事委於公孫衍。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援公孫衍的‘合縱‘。齊國於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見4國屬公孫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復相魏。‘1此即所謂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2的一次‘合縱‘運動。
公孫衍在魏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