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也就是命門,中醫中把腎視為人體最重要的部位,認為腎是第一個誕生地器官,也是影響諸多病症的關鍵;而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白文靜說道:“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也就是上焦。呼吸與迴圈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則是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為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視窗。”

“你地意思是說,透過這樣一個簡單地haomaI就可以得知人體內臟的所有情況?”一名老教授眼睛瞪得老大,不可思議地問道:“那麼這個方法,是憑藉什麼來得知病症情況的呢?”其他人的眼睛中也難以掩蓋這份震驚,同時也在想著中醫的方法如果真的那麼神奇,那豈不是以後所有的科學儀器都沒有用武之地了?

白文靜笑道:“在切脈的時候,探知病情,其實也是根據前人總結出的經驗來判斷。除了分部位之外,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面板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病位淺,沉於裡病位深。”

同時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

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心神的安靜,當然前對醫生來說最為容易,後卻是要經過“修身養性”鍛煉出來的。而醫生如此,患在診脈前正常來說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鐘以上。診脈時患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布指宜密,小兒則用拇指診脈,而不細分三部,主要的原因是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而且小孩子易哭鬧,不合作。

而學習診脈最重要的第一條。就是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有了對比,才能夠得知異常脈象的差別,並根據不同的情況按照前人總結地經驗做出判斷。當有朝一日。自己也熟能生巧,那麼作為一名合格的中醫,你的一切案例又會成為後來之人的經驗之談。

這一點中西醫依然,對此大家到是沒有去追問這些經驗是否全部是正確的,而且白文靜講述的又不算是深奧,平白直敘卻是更能夠讓這些西醫接受。

見在場地專家們若有所思的目光,白文靜也不禁感慨中醫最大的問題就是解讀方法太過“玄奧”,正所謂是“巫、醫”不分家,特殊的民族文化。使得任何事情都和“道”有關,三百六十行,皆可稱道!

就這一點,白文靜可是還記得金庸大師的小說中,那些飛簷走壁的武林俠客,可以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平常事情“悟出絕學”的本事,下棋可以練就暗器神功,音樂也可以成為音波功,書畫可以“鐵鉤銀劃”。無一不可成為絕學武功。讓書迷看的是心神搖曳融入那個玄妙地世界,換言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

但是遺憾的是,西方人並不能夠理解這份魅力,他們喜歡直來直去,過於深奧地理論在他們的眼中就成了“神秘學”。所以白文靜也只能把正常脈稱中的“平脈”、“常脈”,換算成每分鐘跳動多少次,節律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