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重新分配,相對來說比較公正公平,然而其後天災**,再加上貴族刻意收購兼併田地,終有一天百姓無田可耕,那時候所有的矛盾便將爆發出來,國家動盪不安,烽火四起。大亂之後便是大治,如此週而復始,朝代更迭,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對於國家雖然極為重要,但重農抑商卻殊為不智!
‘商不厚,工不巧,農不力,不可成治’,農、工、商三業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相輔相成,然重農業而輕工商,卻是打破平衡,只會束縛自身的發展。
土地終有限,人口卻是不斷增長的,總有一天會無田可分,到時候我們該當如何?唯有工農商三者並重,使人有其位,各盡其責,自食其力,社會才會進步,才會平穩。”
說到這裡,高興轉過身,靜靜地看著皺眉不已的催季舒,淡淡地問道:“叔正,你任山東省長已有三年,我且問你,府庫稅收,來自農業幾何?來自工商幾何?”
催季舒一怔,然後道:“農桑十之一二,工商十之**。”
“那當今青州比之曾今如何?百姓可是悉數棄農經商?大家可曾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社會可曾因此動盪,犯罪激增?”
在高興一連串的問題下,催季舒頓時啞口無言,不知該如何回答。
封建時代之所以提出“重農抑商”,除了因為所謂的“重義輕利”,最主要的卻是統治者想要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供他們不斷壓榨,體現他們地位的高貴。
士族出身的催季舒對於商人是發自骨子裡輕視的,但三年時間,商人所創造的巨大財富卻讓他豔羨,甚至嫉妒。作為山東的管理者,他更清楚山東這三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如今的青州,論人口比之曾今增長了近十倍,但百姓卻沒有無田可耕的尷尬,而人們生活卻更加富足,府庫中堆積的錢銀糧草更是如山高海深,青州也沒有動盪不堪,反而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以前催季舒也曾為此而驚奇而恐懼,但從未仔細深思過其中的究竟,而今高興一番離經叛道,振聾發聵的話語卻讓他萬分震撼,對於古人所言也隱隱有些疑惑起來。
“都說商人‘重利輕義’,普及教育,不正可以教導‘孝悌禮儀,倫理道德’,頒佈律法不正可以約束工商行為,使他們不敢恣意妄為?況且工商對於依賴於農業,更會促進農業的發展。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百姓識字讀書,才能知法守法,國家方能長治久安啊!”
高興意味深長地看著催季舒,十分鄭重而嚴肅地說道:“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君,是我,亦是你;這水,是農;亦是工商。”
催季舒渾身一震,高興所言催季舒雖不能完全理解,但這些話卻似乎在他眼前開啟了一道嶄新的門。雖然只是一道縫隙,還有些朦朧,但他卻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衝過去,一窺究竟。
與催季舒的一番深談,可以說是高興與當世主流思想第一次深刻的碰撞。
時代的不同,價值體系的不同,使得高興所釋出的各項政令並沒有完全按照他的意願來執行,是以高興才會有上面一段驚世駭俗的言論。
按照高興對山東、江蘇兩地的掌控,他完全可以強勢執行自己的每一條政令,但剛極易折,事極必反,過於強硬的態度難免會讓催季舒等人心有芥蒂,對於國家是不利的。
改革必然會輕犯到一部分人的利益,這就需要妥協平衡。而高興想要達到他的目的,自然不能一蹴而就,唯有徐徐圖之,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
春風送暖,大地回春。
在青州市東方數十里外,有一片連綿的山脈,山坡上的花草樹木吐故納新,春意盎然,在清晨如絲的細雨中,朦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