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項羽父親早逝,項梁於他而言,便如同父親一般。
若是別人這般說他,以項羽的暴脾氣,早就直接打將過去。唯有項梁,項羽不得不服。
老陳早就和楚河取得了聯絡,見火候差不多了,便說道:“不知上將軍可聽過《過秦論》和《阿房宮賦》二賦?”
項梁近日來為定陶之事煩憂,哪裡聽過。
待到老陳,將抄錄好的兩賦奉上,項梁一觀之後,頓時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
雖然於眼前之戰無用,卻好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眼前的昏暗。
起兵造反,光復故國,這是形勢所迫,也是一場豪賭。是輸是贏,最終會如何,誰心裡都沒底。
但是看了這兩篇賦,項梁卻突然湧起了一種自信,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故而楚人對秦人之恨,尤甚。
旁的不提,秦末諸多起義軍中,陳勝吳廣為楚人,景駒為楚人,項梁叔侄不提自然也是楚人,就連那最後奪得江山,爭雄定漢的劉邦,他也是楚人。
區別在於,劉邦看的比項羽更遠。
他以楚人的身份,幫助項羽一起推翻了暴秦,卻沒有拘泥於楚人的身份,沉迷於故國。而是繼承了秦始皇的意志,完成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七國皆是過往雲煙,唯有漢才是所有人新的代名詞。
這一點上,是秦始皇和項羽都不如劉邦的。
站在許多角度來看,劉邦彷彿就像是一個竊取天下,卑鄙齷齪的小人。
漢雖然是每一個華夏人身上的標籤,我們為之驕傲。但是漢朝諸多皇帝中,若論首推者,大多數卻非劉邦,而是打出大漢雄風,奠定民族自尊自信的漢武帝劉徹。
但是撇開了其它不論,劉邦的胸懷,就要勝過項羽。
至於秦始皇或許有些事情,他看的明白。
但是他卻不能去做。
劉邦的江山是一拳一腳,從零到有打下來的。所以他可以立漢而收七國之民,熔於一爐。
秦始皇卻不能撇開秦和秦人,再創一體。
或許秦始皇假死遁天,企圖從墓中甦醒後,再取江山,便是看到了這樣的前景。
以秦而統六國,六國之民不服,除非亡族滅種,否則難消其恨,一個真正統一的帝國,永遠無法成型。
“此二賦為何人所著?”項梁迫不及待的向老陳問道。
老陳道:“楚人張河,原為張楚之士,陳王薨後,隱居於碭郡碭山,以梅做妻,養鶴為子。”
所謂名人隱士,便是大賢。
楚河先揚名,再隱居,正合了人們心中大賢之形象。
那項梁一聽,頓時就覺得張河(楚河)的逼格再高了一個層次,原本只當做一個有才能計程車族,如今卻已然上升到了賢能的境界。
所以說,人有本領只是基礎的。
最要緊的是懂得向自己頭上加光環。
比如一個美女,尋常來看,也就七八分,若是再加上一個‘名校校花’的頭銜,瞬間就有了九分潛質。
哪怕是做雞,同樣的姿色,站街和開保時捷打扮的像白富美,出入五星級大酒店的,那也決然不同。一晚上躺著,就哼唧幾聲,多的不用做,那最少也是好幾萬。
所以,炒作和包裝,適用於各行各業,並不只在於所謂的明星偶像當中。
“碭郡碭山不遠!不遠!”項梁心中起了意,便對老陳道:“我這就手書一封,你持本將軍手書,去尋那張河。”
老陳聞言,道了一聲‘諾’,便等著項梁寫好書信,自行去了。
唯有三五日,卻帶回一封信來轉交給項梁。
書信之中,不僅分析了當今天下局勢,更給出了破城之計。
項梁見了覺得大有道理,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