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債券固定國內金銀禁止留出,中國也強行用政府法令凍結!兩種不同手段的最終結果是加劇了世界經濟的通貨緊縮,後來的經濟學家這樣說道:“中美是經濟危機的製造者,因為他們聯手亢了佔世界總量的一半金銀,當英法意等國從歐戰恢復期中走出,並製造出天量消費品時,卻發現因貨幣供應不足市場嚴重萎縮。”

相反的是,大量之前投機白銀,擠兌白銀試圖發財的人開始遭殃,白銀暴跌導致很多人身家縮水,很多賭博白銀的工廠主不得不宣佈破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廣州、杭州、江蘇等地失業工人進行了民國建立後的第一次罷工。

面對這種情況,廣州日報甚至以《經濟上的佈列斯特合約》為標題,質疑這麼大規模開放外資涉嫌出賣國家利益!對政府的強制收繳金銀法案更是提出批評,而所有矛頭又都直指正在慶祝女兒降生的楊秋身上。

風波不大不小,但對楊秋來說卻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已經完全做好準備,角逐世界的腳步才剛剛開始,更多更兇猛的浪潮還在等著他。

1920年,這個充斥潛伏著無數陰謀陽謀,奠定未來中國的年份就在這種喧囂中終於結束。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五五一章 艱辛的路

1921年的開始就轟轟烈烈。

首先是國際上傳來一個個爆炸訊息,華盛頓海軍條約第一階段談判不歡而散。中美都對英日同盟提出批評,葉祖圭更表示隨著中英關係步入正常化的時刻,英國卻繼續維持同盟無疑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而且從艦船噸位到人員素質都遠不如近鄰的情況下,不能接受限制海軍發展的任何條約。為將中美拉回談判桌,英國最終放棄英日同盟關係,日本也知道這個聯盟維持不了多久,只能失望的接受。但英日兩國之間因為互相需要,所以繼續保持特殊良好關係的大趨勢還沒出現變化。

緊接著就是奧斯曼消亡,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隨後是《里加條約》簽署。由於俄國紅軍進攻華沙失敗,莫斯科和波蘭之間的戰爭走到盡頭,這場戰爭中斯大林因為失去領導權和列寧及託諾茨基之間產生矛盾,失敗後他公開表示自己是“唯一不同意進軍華沙”的中央委員,就此推卸一切責任。身體日漸變差的列寧無心和他爭辯,為儘早結束內戰最終答應簽署《里加條約》,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西部大片肥沃土地割讓給波蘭,從而結束了戰爭狀態。歷時大半年的戰爭導致百萬軍民死傷,整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都滿目瘡痍。

東方威脅依舊,重建又需要天量資金,束手無策的莫斯科不得不放任兩地獨立自治,成立烏克蘭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共和國。這也導致周邊地區各國紛紛不穩。最後又掉頭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簽署新和平協議,任由其自治獨立。

歐戰的影響其實還遠未消散。

國內同樣深陷冰火兩重天中。

先是1920年底青海大地震,導致青海、甘肅、陝西多處嚴重受災,有四個城市被地震直接摧毀,470餘萬人無家可歸。雖然民國政府出動16萬軍隊救災,還緊急從內地運輸大量帳篷和糧食,楊秋、黎元洪和胡惟德等人也親赴災區視察。依然因為交通不利,衛生差,天氣嚴寒導致22萬人死亡。

大地震預示著中國進入了足足四年的自然災害高發期。南京為此還仿英國模式建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部,應對全國突發性災害事件。高興的是地震後不久,全國終於進入緊張地第二個五年國家建設計劃中。隨著幣改深入。民元發行總量開始急劇攀升,僅《民外合約》簽署收回白銀後至1921年年5月,財政部就連續發行30億民元紙幣和20億不記名國債。正如舒米切爾描述的那樣,沒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