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並不是佛陀的本意,他老人家在世時,曾遍遊印度,與各門各派的宗教家在各方面競爭,從魔法到見地,若是輸得一塌糊塗,只是嘴硬,或是口頭勝利,或是自命超越,會有誰人信服?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正見
我不同意學佛學到只是脾氣變好,嘴上寬容,單守那一顆不垢不染之心就夠了,我覺得那顆破心根本用不著守護,事實上,我以為,只要你的心形對準事物,便可更快更全面地瞭解那件事物,而不用什麼抽象地保持警覺後的喜樂。我以為,觀察意識是一種及物觀察,專注也是及物專注,當你控制自我意識的水平提高,才談得到轉識成智。我反對說解決某一類問題是因緣所定,以為一切都取決於自己。
只要我們生活在人間,我們都是未成佛的人,我們都同在一個起跑線上,不必因為你沒有閱讀過經書而感到自卑,也不必以為只有藏地才是秘法之本,你甚至可以觀察一下宗薩欽哲仁波切,看看他能否在某些領域內勝過你,若是他沒有,說明他控制心形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比你還差——這是我與很多佛教徒見識不一樣的地方。
我以為,你的上師就是你必須超越的東西,他教給你的只是法,而不是終極之見,而正確的見地只有你靠你自己努力才能得到,因見地與情境無二,它與你的生活相圓融,不然,遇到極端的二元對立問題時,你才會知道所學一無用處,你以為在生與死的邊緣只要堅守唸佛便得超越,呵呵,你是要超到佛號裡去吧,難道你不知佛號也無自性嗎?
我傾向於把佛法用於我所知的所有層面作為修行,而不僅限於那一套古老的教學法。
事實上,若是我想花時間去藏地去學習金剛乘,也希望能有比別人領先的成績——再說一遍,我不相信佛法學來學去,只是為了得到一種佛教小圈子裡的共同話語與體驗,我以為,把它放置於更大的信仰共同體中更為恰當,這信仰不是遺世孤立,自大無敵,它定是相對於其他信仰才更能顯現自己獨特的價值。佛教正見並不是說別的宗教說得沒有佛法好,也不是說乾脆就不必擁有別派宗教的信念了,更不是說透過聞思修就一定能了悟,我認為正見並沒有從本質上沒有告訴你如何去做,你更不必在“了義”與“不了義”之間轉來轉去而迷失,那只是換著花樣兒告訴你,正見就在你自己手中。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見道
我相信,拿自己與別人比較有一種很易被忽視的深刻意味,那就是佛教修行力求改進的所講的差別心與分別念,因我相信人類個體之間是互為映象的,它的萬千姿態,有助於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我們對於模仿具有一種信念,我們的眼睛在別人身上溜來溜去,目的多半是為自己找到一個目標,佛教徒因為佛陀的主張聚在一起,運動員因比賽而相逢,商人因利潤而結交,科學家因對大自然的好奇而扎堆兒討論,這一切在本質上通通是一回事兒,成佛、取勝、聚財,自然規律,全是人類發現的使人類倍感活力與價值的人類信念。
我相信,把這些信念當成真理是刻板的,因為信念也只是在與其他人生要素統一起來之後才更具意義。當你有一天說到終極之時,便是你遠離它的時候,因我們都在終極之中,以了義說,世間每一物都顯示出終極的完整,每一個人類個體都是那終極的完美而活潑的體現,而不顧及我們的自我感受及社會評判,你覺得痛苦,因終極是痛苦,你覺得完美,因終極也是完美,以不了義說,我們的所知所見的全部宇宙也不過是終極之一毫微。
而“了義”與“不了義”間並無高下優劣之分,只是提供了不同的修行方式,它讓你從不面層面去了解佛法,在這裡,我必須指出,任何一個在世間生活的人,他只是可以了悟或發現佛法,卻因受其因緣所限,並不能產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