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遠方。

這位男子是從別州乘渡船而來,因為大申北邊關外別州渡船並不停靠,所以只能在距離拒虎城西邊這座附屬城池堰城不遠的墨香城落腳,再從那裡馬不停蹄的趕往關外那座玉門城。

從墨香城到堰城,還需要翻過一座山頭,走幾里地才能見到關隘。

這一路上,你能看見許多成群結隊的書生,身後揹著書箱,談笑風生。有的揚言過幾年要進京趕考,做大官;有的則是想積攢積蓄開私塾,當那教書先生。人各有各的志向,也許你能轟動一時,名震天下,又或者是平平淡淡走完一生。這些沒有強健體魄,沒有練武天賦的青年選擇了讀書這條道路,無異於是正確的,但是讀書讀得如何,能不能讀出來,這又是一道坎。

從文苦讀為興國,尚武從軍為安邦。而墨香城,作為天底下書生最為嚮往的地方,囊括了來自天下五湖四海的文學典籍,其中又屬大申推崇的儒學為最,其他學派的書籍只是佔據一小部分。

不為桃李滿天,只為散盡博學。

當年大申皇帝還未曾這般“犯病”之時,還是十分勵精圖治的。不惜耗費重金投入建設這座“書城”,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文養武,但是以現如今這座城市的狀況來看,顯然是有些違背了初衷,但又歪打正著成了如今的規模模樣,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因為覺得有些悶,所以男子索性摘下斗笠。

男子生的俊俏,蕭蕭肅肅,爽朗清舉,無愧於龍章鳳姿,天質自然。舉止瀟灑自如,在其目光中,所有的姿態之中,似乎隱藏著一種能夠撥動人心絃的力量。

他奉虞第一次來這大同聖州,如今這一路看上去,有志青年不少,大申也沒有他夏立新信中所說的那麼不堪吧。

離開熱鬧的茶攤,天色尚早,寬敞的官道上人來車往。

奉虞手裡捧著一本買來的《百川遊記》,此書記載的便是大同聖州所有的名跡,且有詳細註解。

“這墨香城無論是規模還是重要程度怎麼感覺比起我們錦楠國都城還要繁華呢。書上說進城滿大街是書香墨香,五步一書坊,十步一書閣,五十步一書院,還真絕不誇張。”

書上還用用墨筆臨摹了許多書院內的場景,簡介上寫著藏書八十三萬六千有餘,對外開放的書房有上百餘間,每逢節氣、中氣,或是立春、立夏、秋分、冬至時分,書院先生會公開授課,廣迎天下學士。而其中有一座梅裕書院的院長相傳是儒聖的再傳弟子,只是幾乎沒有人相信,但是其中教書先生的文化和書品那是毋庸置疑,毫不誇張的說勝過天下大半讀書人。作為書院,梅裕書院的風格幾乎獨樹一幟,其中沒有呆板的一昧蒙學,更多的是言傳身教,實踐與讀書結合。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但是怎麼個結合法,至今也沒有人學懂。

《百川遊記》的作者對此書院評語並不多,只有短短一句。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書頁翻開的聲音嘩啦,茶攤外車來車往。

茶攤內有形形色色的人群,有橫背長劍的俊俏青年,有滿臉橫肉卻是細細品茶的鬍子大漢,也有歇腳的車伕,避暑乘涼的農人。

此刻看書的男子,靜靜的翻動書頁,絲毫不理會周邊的嘈雜。這一看去,翻書男子與這方熱鬧的茶攤顯得格格不入。

自從奉虞進了墨香城,頓時感覺方才書上所描述的城中景象絲毫不誇大。大大小小的書坊書閣坐落其間,朗朗的讀書聲隨處可聽見。驛站,錢莊,酒樓應有盡有,這裡不僅僅是書城,同樣也是一座大城池。奉虞就這樣閒逛著,遇上有特色的店鋪就挪步觀賞一番,這裡的東西雖說有些許昂貴,但是對於鳳文州第一大姓氏族中出來的奉虞來說,價格算是公道。

此番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