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大河的流向還是水土情況來看,未來濟民墾區對於刺史府的支撐作用是最強的,因此,在如火如荼的大開墾即將開始之前,老高終於丟擲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在開始濟民墾區的建設之後,海量的人力物力支援是少不了的,但面前的這條大河,明顯成為了一個阻隔。

如何讓天塹變為坦途,這個問題就交給了陳大匠,而陳飛也深知,即便是從後世來講,渡船也遠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

修建一條聯通兩岸的橋樑是必需的,而陳飛在充分考慮了目前的條件之後,提出了他的浮橋計劃。

這條被命名為通濟橋的橋樑,全長將達到驚人的三里,為了通行的便利,陳飛並沒有選擇在狹窄的河道修建這座浮橋。

而是按照就近的原則,在刺史府附近開始,修建聯通大河兩岸的這座浮橋,浮橋的主體是木船,那些此前製造的人力木船,在即將到來的蒸汽時代,將會被淘汰掉,而這條浮橋所使用的,恰恰就是這些淘換下來的木船。

木船將使用鐵索相連,利用鐵鏈連線預製大石塊的方式固定浮橋,在浮橋之上鋪設厚木板,最終完成這條通濟橋的修建。

方案本身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而施工對於當前的興漢鎮來說,更加不存在什麼問題,在解決了兩岸和河中錨點的問題之後,這個方案就被立即透過了。

現在的大河已經上凍,修建浮橋也不具備必要的條件,但是材料的準備卻可以先期進行,因此,那些在大河上凍之前,就已經停靠在碼頭的貨船,被逐個進行了整修。

雖然沒有了水力衝床,但是,小馬力帶動的小衝床,在加工鐵索的過程當中更加具備優勢,在首批二十臺蒸汽機出廠之後,其中的五臺就被利用在了小型衝床之上,開始了鐵索的加工。

剩餘的十五臺蒸汽機,全部被木工坊拉走了,既然大河化凍之後就要開始浮橋的建設了,那海量的加工好的木材,勢必要提前開始準備了。

興漢鎮自從和呼揭部的商路開通之後,來自呼揭部的大木,就成為呼揭部除了畜產品最大的創匯專案。

這些來自陰山的大木,至少都生長了數百年,有了興漢鎮的鐵輪車之後,這些大木的運輸,也變得格外便捷。

從大山拖出來的大木,被直接在重心的位置安裝上了鐵軸鐵輪,之後在挽馬的拖動之下,就組成了源源不斷的運木馬隊。

在大木運輸的高峰時期,每天運輸到興漢鎮刺史府原木堆存區的大木,達到了驚人的五百棵,這些大木都是經過初步修整的針葉樹的原木,不僅木材緻密,而且極其耐腐,是加工船板的優良材料,更是製作浮橋的上上之選。

水力鋸床改造成蒸汽鋸床毫無難度,而且相比水力鋸床,蒸汽機鋸床更為便捷,因此,這座坐落在大河沿岸的水力木工坊,終於在第一臺蒸汽機鋸木床改造完成之後,開始向著戈壁灘搬遷,而老白和陳飛最為怨念的鋸片運轉聲,也將就此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