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行動,在歷史上有太多的撲朔迷離之處。它對北宋末年局勢的急轉直下,有重大的影響,是大宋命中註定的一劫!

據李綱的*《靖康傳信錄》上說,种師道對此次偷襲行動事前毫不知情……“雖种師道宿城中弗知也”。這一點,可以確證;否則老將軍死也會反對的。

那麼李綱本人是否知情或者贊同呢?從《靖康傳信錄》上看,李綱似乎也並不知情,因為他回憶:當天自己因病請了假,正躺在行營司動彈不得。

但是,後世有不少學者對這一說法持有異議,他們認為:李綱不僅知情,而且很贊同這個方案,同時還受欽宗之命,親自主持了這次行動,是戰場的最高指揮官!他之所以在《傳信錄》裡隱瞞了這一點,是出於“為尊者諱”和其他考慮。所謂“為尊者諱”,是他不願把此次行動的發起人欽宗的愚蠢給揭出來。

實際情況如何,這裡只能存疑了。

這個行動,本是由欽宗與姚平仲兩人約定,於二月初一半夜時分實施。但是很奇怪,如此高度的機密,竟然在正月二十八日(行動前一天),就傳遍了整個汴京,成為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人們匯聚街頭,奔走相告,就等著看金軍的狼狽相。

欽宗更是成竹在胸,初一當晚,覺也不睡了,端坐在福寧殿等候佳音。他還命人在封丘門的城樓上佈置好了御座,只等捷報一來,就駕幸封丘門,在城上舉行獻俘典禮,嘉獎三軍,同享勝利喜悅!

他又下令,讓行營司的屬官方允迪,先行登上封丘門,起草好宣佈大捷的告示,到時好向軍民宣讀,以免措手不及。同時又叫人在開寶寺旁邊豎起三面紅旗,上書“御前捷報”四個大字,赫然醒目。

開封城內,這一夜的前半夜,一片熱鬧、激動、期盼。人聲鼎沸,有如節日!

“憤青”小將姚平仲,就在這種必勝的氣氛中,跨上一匹青騾,器宇軒昂地率領一萬兵馬出城了。他命令部將王通,率五百人的敢死隊跑在最前面,務求直踏敵營,殺他個人仰馬翻!

約在五更時分,長夜將逝,天色未明,正是一般人睡得正酣的時候。這一彪敢死隊沿孟陽河疾行,奪橋過河,向北奔襲,從金大營的西南角殺入。

宋兵的氣勢也真是了得,一時之間人喊馬嘶,炬火照天。

……可是,這是一座空營!

勇士們來不及多想,立馬衝進了緊鄰的第二座大營。

惹起千古爭議的“劫寨之敗”(5)

這裡,仍是連個鬼都沒有!

夜色深濃,敵營一派寂靜。宋兵的喧囂也平息了下來。怎麼辦?

此時,哪怕是個平民百姓,只要是看過幾頁《三國志》的,都會意識到:不妙,這是中了埋伏了!

還猶豫什麼?惟有一跑了之!能不能活下來,就看跑得快不快了。

可是,我們這位驕傲的小將,根本沒把金人放在眼裡。“西兵”向來是金人的剋星,我們就是堂堂正正地在路上走,諒他們也不敢動手!他下令,不怕,衝進第三營,他金兵總不會鑽到地底下去吧?就算是鑽到了地下,也要統統把他們給趕出來。

可是諸位看官你想,那宗望一心想拿下汴京城,這次一入宋境,情報工作就做得相當好。加之种師道抵京後,京城防衛有了保障,已開了一些城門,供百姓出入謀生。那金軍的哨探,就更容易混進城來。結果,宋軍的劫營計劃,只瞞了負責城外防守的种師道,卻瞞不過金軍的哨探,甚至連偷襲部隊具體的出發時間都被探知。

金軍大營那一邊,早做好了準備,只等宋軍來送死。三座大營四周,挖了不少陷阱、濠溝。此外,還有鐵騎數萬,都藏在營外。

就在王通率敢死隊衝進第三座大營時,只聽一聲號炮響起,登時箭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