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安全戰略決策總要面對盲目的輿論。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輿論,它們經常會誤導國家的大戰略。

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對外戰爭中連番失利,實施消極防禦的戰略,不惜以金錢換取和平的做法,絕非是幾個缺乏血性和見識的結果。根本原因是在建國初期太宗兩次北伐失利,造成了重大的傷亡,災難性的巨大損失讓朝野上下害怕硬碰硬、害怕果斷出手,採用靖綏政策避免戰爭的再次發生。

這種‘和平’輿論讓百姓和官僚們沉醉於和平生活,喪失了血性和膽量。軟弱的和平主義思想瀰漫朝野,給大宋帶來的是消極戰略,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檀淵之盟》讓大宋徹底喪失了收復燕雲的勇氣,轉而用金錢贖買和平,以致後來在對西夏作戰的失利後也採用這種政策,失去了進取之心。

而百年後,蔡京上臺為了博取皇帝的信任,為自己的富貴再次利用輿論營造出一種大宋無敵、天下太平,國家富足的假象。培養出了奢靡享樂的風氣,激發了投機思潮,以致影響到皇帝趙佶的判斷。他不顧現實情況在輿論的支援下發動了聯金伐遼的戰爭,結果導致了慘敗。使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其後的趙桓在朝野一片求和聲中登基,使他做出了割地乞和的決策,他也利用輿論除掉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六賊。穩固了自己的統治。而在他當皇帝為數不多的幾年中制定的決策也始終在輿論的壓力下搖擺不定,不斷的更換宰執。時戰時和,無法有效的利用輿論的力量。最終落得城破為俘的下場。

可趙檉卻不同,從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便一直利用輿論的力量保護自己,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利用幾張畫使皇帝明白了自己的處境,贏得了父皇的支援和宮中上下的同情,從而擺脫了死亡陰影。又利用給王皇后奔喪的機會,在宮前擺祭壇,使苦肉計,得到了都城百姓的認可,在輿論的幫助下獲得了‘仁孝’的美名,這為他以後回京的種種所為打下了基礎,總能在需要的時候得到輿論的支援。

回京後痛打王黼和整治幾位大仙及宣撫江南使趙檉再次利用輿論的力量為自己實現主政西北的願望獲得了支援,得以完成了自己計劃中重要的一環。得到權力後,他便可以操縱輿論力量為自己服務,將自己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塑造成悲情英雄,營造出有利於自己的政治環境,最終得以獲得西北百姓的支援,一步步登上了權力的巔峰。

在一次次成功的操作中,趙檉發現民意多變,輿論有事會因非常直觀的一兩個事件而發生逆轉,從而影響到國家的戰略決心。而民眾公認的仇敵,未必是從國家利益角度需要優先對付的,趙檉為了得到銅這些戰略物資,不惜暫時停止攻金,將戰略轉向大理,就難以獲得輿論的支援,反而對皇帝派兵干涉一個對大宋十分恭順的國家十分反對。趙檉不得不炮製出因為大理內亂使得大宋商人被殺,經濟遭到嚴重損害的假象才得以改變輿論走向。

同樣趙檉也被輿論打敗過,在援助高麗的戰爭中,當他決定利用當時大好的形勢發動全面對金戰爭,這即符合大宋的戰略和根本利益,也是難得的機會,至少可以再次削弱金國的力量,輿論上也應受到支援。但兀朮卻利用了大宋朝野對於先帝的同情之心,遣人求和答應放回趙桓結束戰爭,使得輿論一下轉向。

很多人支援對金戰爭,除了對女真人的仇恨外,還有將先帝救回以雪皇帝被人擄走的恥辱,並不是從戰略上考慮。現在女真人已經害怕了,又肯割地賠款,又答應放人,大宋便沒有必要再咄咄逼人發動一場大戰,以顯示禮儀之邦的風範,而若他不答應那就可能導致先帝被害,罪惡是大大的。這種心態所形成的輿論壓力使趙檉做出了與戰略判斷相反的決定,答應金國求和,放棄戰爭。

與金實現和平後,不僅決定了大宋隨後幾年的戰略走向,也是養虎為患,使金國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