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伐下,穩穩地守住國境,使魏軍難以跨越雷池。
而楚國,楚國是這次中原大戰中損失最大的國家。
首先,百萬楚**隊可以說是走上了前一次五國伐魏時的後路,以至於百萬大軍,最終只有約三成餘兵力返回國內,雖然這情況比較上回似乎樂觀許多,但要命的是,這次楚國損失了三天柱之一的上將項末,以及其堂弟、堪稱楚國第一猛將的項孌。
項孌姑且不論,項末那是何許人物?
那是曾經與齊國的田耽,還有韓國的李睦、樂弈、廉駁等將領平起平坐的楚之名將。
與世人印象中楚**隊羸弱的情況恰恰相悖,楚國因為人口眾多的關係,近二十年來陸續湧現出許多將才比如魏國的伍忌、翟璜、屈塍、晏墨、孫叔軻等等,這些位都是楚國出身。
但若論具有卓越戰略眼光的統帥,楚國還是得首推前三天柱之一壽陵君景舍、前三天柱之一西陵君屈平,以及即將成為‘前三天柱之一’的上將項末,其餘楚國將領,無論新陽君項培、邸陽君熊瀝,還是壽陵君景舍的副將羊,亦或是項末非常看好的驍將乜魚、俞驥,包括已戰死的前邸陽君熊商、猛將項孌等等,比較前三位,都難免要遜色幾分。
簡單地說,景舍、屈平、項末,就好比是魏國的南梁王趙元佐、禹王趙元,亦或是秦國的武信侯公孫起、長信侯王戩這一類至少在世人的評價中,大致如此。
而如今,繼景舍之後,項末亦戰死於與魏國的戰爭當中,這就使得楚國陷入了失卻統帥之才的窘境,儘管將才並不少,但缺少真正的將將之才。注:“將將之才”,通俗點說就是元帥、大將軍、大司馬之類的全**隊統帥,但這個時代並沒有‘元帥’這種職位(雖然春秋時有類似‘謀元帥’的記載,但那並非官職),而所謂的大將軍(或上將軍),事實上也達不到指揮全國兵馬這種程度。
其實相比較之下,魏國的情況也差不多,禹王趙元過世、南梁王趙元佐年老,魏國其實也就剩下半個“將將之才”,也就是天策府參將翟璜,但別忘了,魏國的君主趙潤,正是曾經那位橫掃中原的魏公子潤,所以說,魏國至今仍有‘一個半’的將將之才,正是魏國能打贏這場戰爭的關鍵之一。
順便提一句,由此也能從側面反映出,韓國打輸了這場戰爭、且連正統政權都被魏國覆亡,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因為韓國有雁門守李睦與北燕守樂弈這兩位將將之才,實在難以想象,除了國內經濟,其餘無論軍隊還是統兵將領都毫不遜色魏國的韓國,竟然會被打地那麼慘。
不得不說,除了魏王趙潤卓越的戰略眼光以外,侯韓武得為這場失敗負起主要責任,因為若非是他臨戰撤換了樂弈,魏軍根本別想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突破上谷防線。
上谷防線不被魏軍攻破,韓國就不會覆亡。
韓國不會覆亡,魏軍就無法撤兵攻伐齊國,對齊國施壓。
不誇張地說,侯韓武的一道命令,非但葬送了他韓國,也葬送了整個反魏同盟此前逐步積累的所有優勢,導致韓王然針對魏國所作出的種種努力,盡數化作泡影。
不過話說回來,楚國擁有著縱觀整個中原最龐大的人口基數,且國家的縱深極廣,更要緊的是,楚國與魏國接壤的楚東地區,是並不怎麼被楚國重視的貧瘠之地,楚國最起碼七成的力量,都集中在楚東地區,鑑於這幾個原因,楚國倒是也無需太過驚恐於魏國的報復至少在短時間內,魏國別想像覆亡韓國那樣覆亡楚國。
最後再說越國,越王少康雖然也擔心魏國的報復,但這份擔憂比較齊楚兩國更淺,原因很簡單,越國跟魏國離地太遠了,且魏越兩國中間還隔著楚國的楚東地區,這就意味著,倘若魏軍真能打到越國,也就說明楚國已經亡國了。
既然如此強大的楚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