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即位後的紂王,在父師長箕子、少師比十五上,時常用先公先王的赫赫功業,名臣賢相的誥言警語的勸諫教育下,也曾勵精圖治,以期增光先王,宏振邦。所以當時的政治也還清明,四海也還賓服。只是江淮間的夷人,還時有內侵。帝辛八年,九月甲子卜,“徵夷方”,紂王決心御駕親征,徹底制服夷人。……也許是由於王師軍容的盛壯,夷方聞風喪膽,倉皇遠遁。紂王的軍隊只和東夷的盟國小有接觸,未有大的斬獲。後來紂王的軍隊在夷方國域大肆威勢之後,即於次年正月,由前線返回攸地。再入商邑。在商邑舉行了告廟後,紂王的大軍便走上返國的道路。”就是這次東證之後,殷紂王才慢慢的變得驕奢淫逸起來,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不聽大臣進諫。

我再說說季札,季札是春秋末期吳國的一位王子。季札的父親老吳王愛其才華,想立季札為繼承人。季札說:“我有三哥哥,我不能超越他們當國君。”老吳王為了以後季札能夠繼承王位,修改了繼承法,從父死子繼改為兄終弟繼。後來當王位傳到季札的三哥手裡時,季札的三哥沒有把王位傳給季札,而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撩。就這樣季札始終沒有能夠繼承王位,老吳王的願望落空了。

假如他們的父親把王位傳給微子和季札的話,商朝和吳國也一樣會滅亡。因為一位帝王要想治理好國家,不能單憑著自己德性和單一的才能。一位帝王要有識才、用才、愛才、信才能力,還必須具備駕馭人才本領。我認為微子和季札沒有這種才幹,就算把王位傳給他們,他們也是個平庸的君主。如果說,有文才、有德行的人就能當好皇帝,把國家治理好的話,那麼和微子、季札一樣的才能的人。當上皇帝也沒有把國家治理好嗎?我想舉幾個例子。李後主的詩、宋徽宗的畫都是千古留傳的名作。能說他們沒有才嗎?只是他們不會治理國家而矣。所以我認為微子和季札當上皇帝,也是個平庸的君主。

第五章——趙國的興起

晉國的大夫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伯魯,小兒子名叫無恤。趙簡子想在兩個兒子中間選個繼承人。不知道該選隨為繼承人。於是把他的日常訓戒之辭寫在兩片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並囑咐他們說:“要牢牢記住它!”過了三年,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大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再問他的竹簡,已丟失了。又問小兒子無恤竟然背誦竹簡上的訓詞很熟練,追問竹簡他就從袖子中拿出竹簡獻上。於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就立他為繼承人。

趙簡子派尹鐸去晉陽,臨行前尹鐸請示說:“您是讓我去抽絲剝繭般地搜刮財富呢?還是作為平障之地呢?“趙簡子說:“當然作為平障之地。”尹鐸便少算居民戶數,減輕賦稅。趙簡子又對兒子趙無恤說:“一旦晉國發生危難,你不要嫌棄尹鐸地位不高,不要嫌棄晉陽路途遙遠,一定要以那裡作為歸宿。

智襄子智瑤又向趙襄子索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趙襄子不給。於是智襄子智瑤大怒,帥韓、魏之兵攻打趙氏。趙襄子準備出逃。問:“我能上那裡去呢?隨從們說:“長子近,而且城牆高大堅固。趙襄子說:“老百姓精疲力盡地修完城牆,現在又讓他們為我捨生忘死地守城,誰能和我同心?隨從們又說:“邯鄲城裡倉庫充實。”趙襄子說:“那都是搜刮來的民脂民膏才使的倉庫充實,現在又因為戰爭讓他們失去生命,誰能和我同心。我們還是投奔晉陽吧,那裡是先主所囑託的地方。尹鐸在那裡待百姓很寬厚,人民一定能和我們同舟共濟。於是趙襄子就去了晉陽。

智瑤、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圍住晉陽,引水淹城,只差三快版沒有淹到城頭;渦灶都泡塌了,青蛙滓生,百姓沒有被叛之心。智襄子智瑤巡視的時候水勢,魏桓子給他架車。韓康子站在旁邊給他當恃衛。智瑤說;“我到現在才知道水能使一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