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你說去。

現在九邊軍餉和花費全要在戶部的國庫裡面出,戶部為難叫的震天響,甚至打起向工部和太僕寺借錢的主意,兩家各借五十萬兩,堂堂戶部,居然要向別處拆借,當真是荒唐笑話,更有趣的是,工部和太僕寺不借,後來,萬曆皇帝出頭,這兩家才各出二十萬兩,勉強應急

戶部、戶科各級官員紛紛出面上奏,所說的事情都是一件,戶部無銀,可現在遼東兵事要緊,沒有餉銀花費,大軍根本不可能開拔,更談不上和女真接戰,就地譁變都有可能,到那時局面就更沒辦法收拾了。

這幾年不僅大筆銀子花出去,而且各地收不上銀子來,災荒頻發,督撫往往會以救災拖延剋扣,這對空虛的戶部國庫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對這個,戶部拿出的第一個主意是俊秀監生花錢捐官,第二個主意是裁撤衙門裡沒有身份的差人幫役,留下的工錢也要減半,這兩項主意說出來讓人笑掉大牙,可卻都在救災和徵朝鮮的時候實行過,算是有常例可循,總算沒有辦法的辦法,提出來之後,萬曆直接照準實行。

接下來戶部為了救急,又讓南京戶部出糧出銀,南京也有大倉,多少可以彌補些,不過南京戶部直接給頂了回去,別看南京六部是冷衙門,官員也不滿編,可品級上和京師戶部是平的,硬頂起來,京師戶部也是無可奈何,到最後又是萬曆皇帝出來和稀泥,南京戶部那邊只出一年的錢糧支應邊鎮。

又有人提議重開海路,供應遼鎮的錢糧自登州出海,自登州望鐵山西北口至羊頭凹,歷中島、長行島抵北信口,又歷兔兒島至深井,至蓋州,剝運一百二十里,至娘娘宮登陸,至廣寧一百八十里,至遼陽一百六十里,每石所費不過銀一兩,而走陸運過山海關入遼鎮,一石花費超過五兩,等於節省幾倍的花銷。

對於戶部中人以及參與運糧的各方勢力,甚至包括遼鎮的軍將們,都不願意用這種省錢快捷的法子,花費的少了,能撈到的好處也就少了。

可眼下這個局面,遼東局面不穩,山海關到廣寧,廣寧到海州再到瀋陽、遼陽一線都是麻煩,不僅有建州女真的威脅,還有蒙古部落的騷擾,甚至本地兵丁和那些客軍也都是大麻煩,糧草過境,直接私吞都是有的。

好處少,總歸是有的,比雞飛蛋打要好,這海運的建議提出來之後,再也沒有人說什麼海路風險,糧船容易傾覆,大家都說便利,萬曆皇帝也就準了,山東這邊的日子比從前總歸好過了些,不管怎麼說,糧食軍資過境,總歸能剩下些

不過即便做了這麼多,不管是皇帝還是內閣,還是戶部的上上下下,都知道這些治標不治本,這些年國庫虧欠的是個大窟窿,不是什麼東拼西湊點銀子能補上的,眼下遼東眼見又是個新的花錢大窟窿,要想出生錢的法子。

銀子不夠,就從民家刮,這法子自古以來都是好用的很,嘉靖年間,為平定倭患,南直隸、浙江、福建加徵“提編”,合計四十餘萬兩,有這個先例在,萬曆皇帝和內閣六部商議之後,決定加徵遼餉,第一次加派就是百萬兩以上的數目,等於是天下間納稅農戶的負擔驟增四成,而有功名免稅的依舊不用繳納。

這加徵遼餉一出,朝廷上下都是鬆了口氣,加徵三年,什麼缺口都輕易補上了,地方上和民間辛苦些,忍耐幾年也會過去,小小女真,難道三年還平定不了嗎?還有人更加樂觀,覺得楊鎬督師出關,平定建州女真指日可待,到時候大家再把這個加徵遼餉停了就是。

對這個加徵,清江浦上上下下沒什麼反應,加徵的是田賦,是種地那些苦哈哈泥腿子們的事情,和做生意的何干,有明一代,這商稅從來不怎麼在意,商人們從不把繳納稅賦放在身上,沒有身家背景的,或許被官府巧立名目敲詐勒索,可生意做大了,誰背後沒個靠山,在乎這個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