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明白了。”這位商業部的官員馬上躬身行禮,“臣回去就派人和幕府的天津代辦去談。”
在大明朝的時代,中國和日本曾經有過十分嚴密的外交和貿易往來,這種貿易往來是以朝貢的名義來實現的。
但是後來日本統治日本的足利將軍家,發生了內亂,細川家和大內家兩家幕府權臣架空了幕府將軍,然後互相擁兵內鬥,史稱“應仁之亂”,自此,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
在“應仁之亂”中,大內氏迅速崛起,開始爭奪原先由細川氏所控制的對華貿易,單獨派出使團到中國朝貢,以便壟斷日本對中國的貿易,從中搜取錢財,鞏固自己的勢力和軍力。
而兩派爭奪對中國貿易的鬥爭當中,爭奪中國認可的入貢資格“勘合”至為重要。嘉靖二年,這一年,日本的兩派都派出了使團嚮明朝進貢。大內氏派出的使節,名叫宗設謙道。細川氏派出的使節,名叫鸞岡端佐,同時,還有位寧波人宋素卿(朱縞)作為副使。
兩支船隊先後到達寧波,持有效“勘合符”的大內氏船隊先到,而持過期“勘合符”的細川氏船隊後到。不知何故,浙江市舶司並未及時查驗先到的大內氏船隊的“勘合符”,而是待細川氏船隊到後一起查驗。令人不解的是,後到的細川氏船隊,反而被允許先入港查驗,佔了先機,這樣,大內氏船隊的有效“勘合符”反而無效。更令大內氏使節宗設謙道憤怒的是,在市舶司於“嘉賓堂”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細川氏的正副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被安排在了宗設謙道的上手。雙方在宴會上爆發激烈爭吵,而明朝官員卻繼續袒護細川氏的貿易使節。
在受到了這樣的冷遇之後,宗設謙道的憤怒終於失控,他下令手下拿起兵器,當庭攻擊細川氏使團。在交戰當中,猝不及防的細川氏使節逃出了宴會,宗設謙道隨即縱火,焚燬了嘉賓堂,然後趕回港口燒燬了細川的船隊。
細川氏的正副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等逃出寧波,宗設謙道一路追殺到了紹興,然後又殺回寧波,沿途追擊的明軍及無辜百姓不少被殺,明軍多名將領也同時遇難,。最後,宗設謙道在寧波奪船出海,還劫走了其所俘虜的明軍指揮使袁璡。
大明朝廷在震怒之下,下令鎖拿了細川氏的正副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而逃走的大內氏使團中,有一艘船被風吹到了朝鮮海岸,朝鮮將船上的數十人悉數縛送給明國。經過幾方對質,才發現,禍源在於細川氏使團的副使宋素卿向浙江市舶司主管太監賴恩賄賂,賴恩枉法偏袒細川氏,導致這場大風波。判決的結果是,宋素卿被判死罪。
這場風波雖然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但是大明並未立即取消日本的朝貢。在幾年後的嘉靖四年,,嘉靖皇帝終於命令琉球的入貢使向日本國王轉交一封信,要求將宗設謙道逮捕歸案,否則斷絕朝貢,但杳無音訊,日本方面一直沒有答應大明的要求。
大明朝廷終於憤怒了,在嘉靖六年,巡按御史楊彝上奏要求對日本朝貢重申四項限制,即十年一貢、人百、船三、禁止帶用兵器,都一併援照舊例。
朝廷隨即批准,明確提出日本的朝貢“凡貢非期,及人過百、船過三、多挾兵器,皆阻回”,作為一項定規。後來,官居首輔大臣的給事中夏言,乾脆上奏建議撤銷市舶司,朝廷接受,寧波市舶司被關閉。市舶司的撤除,實際上將中日的合法貿易完全斷絕,於是中日貿易逐漸逼入地下狀態,走私十分猖獗。
在新朝建立之後,因為新朝之前就十分重商,而且雲山行已經轉入到了商業部的手中,所以對日本的貿易又重新轉入到了合法軌道當中,由政府專門來進行管理。
因為此時日本已經算不上是大漢的朝貢國,於是這種貿易就成了一般的國與國貿易。為了方便兩方交易和交流,同時減少貿易當中因為溝通不暢而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