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該衙門宮員去與留的切身利益。

先議軍機處。坐在主位上的慶王奕劻及大學士瞿鴻機都是軍機大臣,大家都不便開口,冷清的場面使得眾位大員們都很尷尬。實在挨不下去了,左都御史張百熙首先發言打破僵局,說軍機處乃雍正爺由內閣中分設,取其接近內廷,每日入值,承旨辦事較為密速,相承至今尚無流弊,自毋庸改變。張百熙剛一說完,載澤、世續、那桐等人都表示同意,眾人不好再說什麼了。奕劻的兒子載振於是建議,改革官制有許多事要辦,軍機處不如暫不議,先議別的。眾人也只好同意。

再議內務府。內務府大臣世續端坐不語,眾人大眼看小眼,也不說話。大學士那桐說,內務府管的是大內事務,外官不清楚,不好議。於是內務府也不議。理藩院尚書壽耆說,內務府既然不議,太監事也不能議,因為它牽涉到老佛爺和各位太妃、皇后、皇妃,臣子們豈能插嘴,此事宜由老佛爺來定。眾大員一致同意。

工部尚書陸潤庫說,內務、太監既不議,則還有一事不能議。大家問何事。陸潤庫說,八旗牽連到所有的王公貴族,事關重大,弄不好得罪元老勳舊,老佛爺也會頭痛。眾人都說是。於是八旗亦不議。

狀元出身的孫家鼐說,翰林院設於順治元年,二百多年來沿襲不改,向為儲才養望之地,更為大學士出身之所,為天下士人所仰慕,若撤了翰林院,會使士人寒心失意。翰林出身的瞿鴻機、張百熙、徐世昌、陸潤庫等立刻擁護。翰林院遂亦不議。

就這樣議了十來天,除了五不議外,什麼名堂都沒議出來。企圖有番作為的袁世凱、徐世昌很著急,擔心如此議下去會一事無成。他們尋思,必須有人提出一套較為系統的改革方案,才可能扭轉會議的散漫習氣。這天晚上,袁世凱邀請徐世昌、戴鴻慈、張百熙、葛寶華等人到自己的寓所商議。大家議出了一套初步方案。

次日會上,袁世凱先發言。他以一種帶兵統帥的威嚴果斷,一掃十天來的懶怠、鬆懈、客套、虛偽之風,開門見山地提出他的中央官制改革的設想,擬設軍機處和十一個部。其中外務部、學部、吏部依舊,巡警部改為民政部,戶部改為度支部,原財政部併入該部,原太常、光祿、鴻肪三寺併入禮部,原兵部改為陸軍部,將練兵處、太僕寺併入該部,刑部改為法部,工部併入商部,改為農工商部,新設郵傳部,專司輪船鐵路電信郵政,理藩院改為理藩部。

大家議了一番,也提不出多大意見。有人建議將大理寺改為大理院,也透過了。

關鍵是官員的安排。袁世凱提出每部設尚書一員,侍郎兩員,不分滿漢。眼下這個時候再分滿漢畛域,顯然違背時代潮流,沒有人敢發表反對意見。慈禧不願意將滿人的權利拱手,讓給漢人,她正要借不分畛域之機多安排滿員,遂表示同意。

中央官制定了後,以鐵良為代表的滿人強硬派欲趁此機會削掉漢人的權力,鑑於各省督撫自湘淮軍興起後漢多滿少的現狀,力主削減督撫之權。身為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竭力反對。爭爭吵吵議不出個結果,最後不了了之。

清政府改革官制的舉措遭到日本及西方各國的冷嘲熱諷。革命黨人堅信必須把這個不可救藥的朝廷推翻掉,否則中國不可能有出路。

這個時候,最富有鬥爭傳統的湖南又出現了有利於革命暴動的大好時機。

入夏以來,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陰雨連綿,洪水暴漲,尤以湖南遭受洪災最為嚴重。湘中湘北一帶一片汪洋澤國,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