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羅密歐:"Your name is Romio,but where is Juliye?(你的名字叫羅密歐,但是,朱莉葉呢?)"

羅密歐嘆了口氣,露出一個無奈的笑容:"She h*e gone。(她走了)"

我露出了關切的表情,羅密歐告訴我們,三年前他離婚了,他的太太帶著他三歲的兒子走了,到另外一個城市生活去了。他的日子很寂寞,很想念孩子,但是卻不能經常看到他。看著我和我先生在一起的樣子,羅密歐很羨慕。現在他每天的時間都用來修理汽車,生意做得很好,但是日子過得卻不舒心,因為沒有人關心他,沒有我們所說的天倫之樂,為了解除寂寞,羅密歐養了這條叫傑克的狗做伴,同時他退掉了租用的公寓,乾脆搬到車庫來住,反正就他一個人,哪裡住都一樣,羅密歐說著,眼裡流露出一絲傷感。

在回家的路上,我先生向我介紹了一些關於羅密歐的情況。

羅密歐是來自約旦的*移民,八十年代初隨全家人一起移民到美國,在美國讀完了高中,就幹起了修理汽車這行。因為有一手過硬的手藝,很快他便自己開業,他以*人的耐力和熱情以及不同於美國人的待客方式贏得了很多老客戶的信任,生意越做越好。

後來,他娶了一位美國姑娘,但是婚後不到三年,兩個人因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差異漸生矛盾,最後導致離婚。法院把兒子和一半財產判給了女方,羅密歐則需支付孩子的部份撫養費,當然,他對孩子擁有每週一次的探視權。

離婚後頭一年,太太還住在鳳凰城的時候,探視孩子還容易一些,但是當太太帶著孩子搬到另外一個城市的時候,要看孩子就不那麼容易了,羅密歐因此而陷入苦惱中。

自從認識了羅密歐,我總會記起他憂鬱的眼神,記起他和朱莉葉的故事,也許出於同期,也許出於好奇,當我的朋友的汽車有了麻煩,我經常有意無意地把朋友介紹到羅密歐那裡去,朋友去修理汽車我就搭車跟去探訪羅密歐。看到我們去了,羅密歐總是停下手裡的活,熱情地招呼我們,看得出來,我們的到來給他一些安慰。此時,美國人關於機械師屬於"三大惡人"之類的說法,在我記憶裡雖然還沒煙消雲散,但是,至少我所結識的這個叫羅密歐的機械師卻一點惡人樣都沒有,相反,他給我們的印象是:善良、厚道、待人熱情。

和羅密歐熟悉了,聊的內容就多了,談到種族之間的差別,羅密歐告訴我,雖然他已經移民美國多年,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已經很美國化了,但是骨子裡他還是一個約旦人,他有很多觀念依然很*化,他反省自己的婚姻,說他和太太的分手完全是因為兩個人觀念的差異,他希望太太象他家鄉的女人一樣,賢惠、溫柔,順從,希望自己的家還保留一點*人的傳統。這種希求,對於一個從小生活在美國,接受西方教育和觀念的美國婦女來說,無疑無法接受的,作為一個美國女人,她們從小受的都是個性解放,婦女解放的教育,她們非常自主,因此,羅密歐和太太之間的分歧是必然的。

"美國女人是這個",羅密歐伸出大拇指,撇撇嘴,斜斜眼假裝害怕地縮縮脖子,歪歪腦袋,露出滑稽又有些不以為然的笑容,然後他又伸出小手指朝向自己,"美國男人是這個。" 他說著,抱著頭,做出害怕得發抖的樣子。

我被他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他眨眨眼睛聳聳肩膀,改變手勢,把大拇指朝向自己,同時昂首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