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楊易的長遠主張,打造新型戰艦、佔據航線海島,初期的投入至少就是兩千五百萬貫!這已經接超過國家一年的全部歲入了!而之後的船隻維修、兵員維持和航線據點的投入,每年至少又要增加三百萬貫到五百萬貫的財政投入!

一看到這個無底洞一般的數字,所有和財賦有關的官員登時臉都黑了。至於糾評臺監察領域的御史更是大聲責罵。

至於馮道,他的心思則更加深入,但表面上看來他的主張就是和稀泥,馮道沒有公開發表看法,只是在給學生講論時品評了一下楊易的奏疏,認為天下之治,文武兩道一張一弛,之前天策大唐能夠建立那麼大的功業。靠的就是武勳,但馬上可以得天下。卻不能仍然用馬上的那一套來治理天下了。他認為,現在的國家是應該休養生息的,而且對一個國家來講,休養生息三年五年是不夠的,至少得是一代人。

燕京剛剛湧現的報紙,各種茶樓酒館的說書場合。以及許多糾評御史聚集的地方,這些天幾乎可以發出聲音的地方就有人議論這些事。

雖然其中也不是沒有擁護楊易的,但擁護楊易的大多數是武人,這些人打仗是好手,議論時局卻不是好嘴。河北山東的讀書人,從義理、實務、歷史、兵法,引經據典,層層剖析,以證明楊易完全就是錯誤的。最後整個社會輿論的風向,基本就處於一邊倒的狀態了。

最終翰林院、政務院總結之後,給郭汾的答覆,那就是“朝野輿論,莫不以為非也”作為定論。

雖然郭汾不是很同意這個說法,但楊易的這封奏疏,還是很快就淹沒在燕京的一片吵吵鬧鬧之中,在被輿論打倒之後,再也無人搭理。

天策十一年,仲夏。

一直七拼八湊的船隊航行在渤海上,這支船隊只有兩艘武裝樓船,其餘就全部都是改裝了的商船,領兵的竟是蕭轄裡,他的副將則是杜重威。

不久之前,耶律李胡剛剛下達了命令,盡搜遼津所有能夠出航的船隻,拼湊起一支船隊來,以蕭轄裡為主帥、杜重威為副將,率領契丹騎兵三千人、奚族騎兵五千人,以及漢、渤海、朝鮮等族在內的漢兵兩萬人,從遼津出發,奇襲天津。

可這支船隊上計程車兵實在不像是一支要去奇襲的部隊,不但士兵計程車氣無比低迷,就是將領本身也很惶然。無論蕭轄裡還是杜重威,都覺得耶律李胡的這個安排是讓自己去送死。

所謂奇襲云云,不過是說好聽話罷了。船上的那些契丹兵、奚族兵,被海浪一翻就吐得七葷八素,漢兵的情況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裡去這一支船隊完全就不可能在海上作戰,只相當於運兵船罷了。

然而蕭轄裡和杜重威卻都沒有退路不遵命令的後撤固然就要面臨軍法處置,而前方的唐人也不大可能會給他們好果子吃。

儘管詫異地發現一路來都沒遇到什麼意外,可當他們望見前方出現了地平線,所有人看到的卻都不是希望,而是絕望。

第三二一章 恐慌

蕭轄裡和杜重威所率領的奇襲部隊,是由韓德樞所蒐羅的遼津所有能遠航的新舊船隻,載著兩萬八千個士兵和三個月的口糧,從遼津出發,一路向西這一趟奇襲將遼津能出海的船隻以及能操舵的水手全都出動了,至於嚮導則是一批歸附了遼國的海盜。

船隊的行走一路上倒是有驚無險所謂的驚不是曾遇到什麼危險,實際上全程都風平浪靜,但出海一事對契丹人來說就已經是極大的冒險了,就算一路無大風浪,但那正常的海上顛簸也讓船上所有胡人都嘔吐得身體發軟全身發虛,幾乎如病了一場般。其實才短短几日功夫,但幾千胡人一踏上岸卻個個如同死裡逃生、才從地獄裡爬回來似的。

儘管韓德樞聲稱得到了訊息說天津空虛,但天策唐軍的威名震懾寰宇、海陸弗屆,作為嚮導的那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