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有熊,這是自然環境還沒有遭受嚴重破壞的特徵,當然熊和鹿敢跑出燕山山脈來到這平原地帶,和去年幽州地區人口一空也有關係,這倒是契丹人的“功勞”了。
到處都是成片的湖泊,湖泊則也與河流一般結了冰,雖已開春,冰層卻厚,可以看到一些退役的軍士開了一些冰窟窿在釣魚,自己在酒樓所吃的茱萸魚頭,食材可能就來源於此處。
總而論之,這個時代的幽州水源是充足的,土地是豐饒的,人口是稀少的,世界上像這樣的地方,一般來說總能經受得起中國人幾百年以上的折騰。
王溥騎馬向北走了半日,眼前景象忽的一邊,來到一座巨大的工地上,肉眼所見就有幾千人正在平整土地,挖窯燒磚,按照王溥的見識,再加上之前的風聞,他大概猜到這裡就是燕京新城的所在,常聽人說張邁要在此處建立一座雄偉的新都,規劃中的城市規模已經大得有點嚇人,是現在的洛陽、開封所不能比擬的,莫非就會這裡麼?
張邁也在人群之中,沒有穿盔帶甲,也不是寬袍緩袖,只是褐色披風下一身緊身的羊絨,頭上戴著一頂遮風帽,不知道的人乍一看還以為是一個工頭,他和一個匠師模樣的人在指點一幅工程圖。
看到此處,王溥心中慨嘆:“大禹治國時,手足胼胝,衣褐乘車,動履四時,大概也就這個樣子了吧。不意古之聖王之風。復見於今日。”
見到王溥上前,張邁又與那匠師說了幾句,這才轉頭走到一個臨時搭建的屋棚裡頭,屋棚中燒著火爐,暖暖的與外間有如兩個世界,張邁脫了披風。坐下喝了馬小春遞過來的一口熱茶,才問道:“你叫王溥?”
王溥見屋內只有一個馬小春,便跪下道:“臣王溥,幷州祁縣人,天策六年,洛陽恩科進士第一名。”
張邁訝異道:“進士第一名,那是狀元啊。”隨即又說:“不過你對我不稱外臣,而稱臣,年號又用天策。不用石晉的,這口吻可不大對。”
王溥道:“臣是華夏之臣,而後才是石晉之臣。當年得中進士第第一,心中歡喜,今日回想,當初不如不中。”
當日歡喜今日後悔,那自然是因為當日中的進士是石晉的進士,如今改朝換代在即。他年紀又輕,如果當日不去參考。如今反而可以直接入士新朝做個純臣。
這幾句話已經說的夠明白了,張邁呵呵一笑,道:“我對你有些印象的。能讓範質破例許你來見我,想來你必有過人之處。起來說話吧。”
王溥起身後,張邁問道:“你治什麼學問?”王溥道:“四書五經,不敢稱精通。卻也成誦。”
張邁揮手道:“你是狀元,這些儒家經典肯定沒問題。我問的是實務才能。經典是務虛的,不治經典,看問題的高度就不夠;但出來做事不能只是務虛,還得有一技之長才行。”
王溥沉吟片刻。才說道:“元帥所頒《實學》一十九種,臣皆能言。”
張邁早在疏勒時代就很重視文化建設,十餘年來在戰場之下有機會就不停總結著述,這些著述一本本地出版、修訂,到三年前基本形成初步規模,乃是包括算術通識、天文通識、地理通識、物理通識、化學通識、醫學通識、行政通識、律法通識、戰爭通識、農藝通識、建築通識等等學問在內的一部大叢書。
這一部叢書有一部分是張邁口述,李臏、範質、魏仁溥等人先後幫忙整理,如算術、天文、地理、物理、化學、醫學、律法等,有一部分是專業人才會同整理,如農藝、建築、戰爭等,有一部分是用從泰西輾轉買來的希臘羅馬經典著作的翻譯和再創作,全部都由張邁讀過後定的稿子,這一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