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袁紹撤離前線、提防劉備追襲的時候。袁紹自領的中軍人數還是沒有減少,依然是一萬士兵。不過,這一萬士兵如今變成了前軍。輜重隨後,由後軍五千人押運。再往後,就是設伏的兩支八千人的隊伍和正面撤退的九千士兵。

前面發動的伏擊,便是一支八千人的軍隊。八千人中,有四千弓手,另有四千步兵。那四千步兵,均伏於高山林密之處。公孫續的騎兵若與之交戰,必敗無疑。

結果,公孫續直接闖了過去。前面大約四百人,沒有什麼損失。中間約四百人損失較大,衝過之後,僅剩六十幾人。不過,其中包括了公孫續本人。另外三百來人,繞道前進,一時之間,還不能會合。

袁紹的這一支伏兵共八千。步兵需要倚林而戰,也就是說,步兵至少要站在樹林的邊緣。倘若步兵在前,弓兵在後,那麼弓兵的射擊通道就有可能被樹林擋住。因而,實際的隊形是弓兵在前。如果騎兵衝過來,弓兵再往後退。

現在騎兵並沒有衝過來,而是直接跑了。這就需要追擊。而追擊的時候,跑在最前面的,還得應該是步兵才好。因此,伏兵整了個隊,把步兵由後面調到前面。耽誤了不少時間,然後才追了出去。

……

袁紹另外的八千伏兵埋伏在什麼地方呢?埋伏在第一道埋伏斜對面的一條山谷。為什麼要埋伏在那裡呢?這是因為,按照一般的發展情況,劉備軍隊遇到第一道埋伏之後,會與第一道埋伏計程車兵交戰;交戰不利之後,那條山谷就是非常適合的退兵之處。

很顯然,針對公孫續來說,這道埋伏落空了。公孫續跑出大郭山之後,略一清點,將近五百名騎兵。這樣的結果是相當不錯的。因為公孫續知道,後面還有幾百騎兵沒有遭到襲擊。也就是說,總體上損失的人馬還不到半數。

進入大郭山之前,公孫續對千夫長和百人長說過,遇到埋伏之後,第一選擇是跑而不是打;要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跑出速度;讓那些伏兵來追。等伏兵追累了,我們再打不遲。其中的重點,是第一句。如今這一句,已經完整地實現了。

接下來,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紹士兵就追來了。由於袁紹士兵需要把步兵由後面調整到前面,有一個整隊的過程,耽誤了很長時間,因而,距離尚遠。

在公孫續的前方,有九千正面撤退的袁紹軍隊。再前面的輜重部隊等等就不用說了。公孫續面臨的選擇,是繼續向前追出,還是迎戰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軍。

這個時候,相對來說,公孫續已經不危險了。因而。公孫續的名將基礎又顯現了出來。公孫續命令全體士兵下馬休息。

下馬休息,人和馬都緩衝一下。雖然前面有九千袁軍,但公孫續並沒有看到。公孫續只是知道前面有袁軍。公孫續想的是,等到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軍追過來,然後再向前面追出。追著了前面的袁軍就打前面的袁軍,沒有追上前面的袁軍,再調過頭來打這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軍。而那個時候,這八千袁軍應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這就是公孫續說過的“讓那些伏兵來追。等伏兵追累了,我們再打不遲”方針的具體體現。

這一條方針,聽上去很高明。其實高明與否,也得看看針對什麼人。公孫續跟公孫瓚在一起,常年與遊牧民族作戰,這樣的遊擊方針,對於公孫續來說,早就司空見慣了。也就是說,公孫續提出這樣的方針是正常的,同時也是普通的。如果是一名從來沒有見過騎兵打仗的將領提出這樣的方針,那才能稱得上高明二字。

……

過來了。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軍過來了。跑在最前面的是步兵。步兵約佔了五十步的距離,然後才是弓手。沒辦法,也只能這樣。公孫續的騎兵是隨時都有可能返身作戰的,如果弓手放在最前面,防禦力就太差了。

弓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