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她後來退步了,而是顯示了一種規律性的現象。二至五歲正是幼兒期,心智的各個要素,包括感覺、認知、語言、想象,如同剛破土的嫩苗,開始蓬勃生長。一方面,這些要素尚未分化,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又尚未被成人世界的概念思維和功利計算所同化,清新如初。人們對於幼兒繪畫讚美有加,其實,幼兒語言毫不遜色,同樣富於獨創性。這是原生態的精神現象,奇妙無比,在生命的以後階段決不可能重現。打一個未必恰當的比方,猶如中國的先秦文化和歐洲的古希臘文化不可能重現一樣。長大以後,在較好的情形下,心智的某一要素得到良好發展,成為某一領域的能者。在最好的情形下,心智保持純真的品質和得到全面的發展,那就是天才了。

如果說,生命早期的精彩紛呈對於做父母的是寶貴財富,那麼,對於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無知,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的年紀,它們早已散失在時光中了。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這隻能是父母的責任。在為女兒做記錄時,我經常想,她長大後,有一天,我把這一份記錄交到她的手上,她會多麼欣喜啊。這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天下父母能夠給孩子的禮物,不可能有比這更貴重的了。

現在有一些父親或母親以自己的孩子為題材寫書,寫的是他們很特別的育兒經歷。他們有宏大的目標和周密的計劃,從零歲開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終於送進了哈佛或牛津。在我的這本書裡,沒有一丁點兒這樣的東西。事實上,我也不是這種目光遠大、心思縝密的家長,而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罷了。對於我的女兒,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地生長,絲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圖。

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這個人自己的人生態度。那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成長。我由此獲得了一個依據,去分析貌似違背這個規律的現象。譬如說,我基本可以斷定,一個自己無為卻逼迫孩子大有作為的人,他的無為其實是無能和不得志;一個自己拼命奮鬥卻讓孩子自由生長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於無奈。這兩種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未遂願望,但願望的性質恰好相反。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這個意義上,我也認為好父母勝過好老師。不過,什麼是好父母,人們的觀念截然不同。我自認為是一個好父親,理由僅僅在於,當女兒幼小時,我是她的一個好玩伴,隨著她逐漸長大,我在爭取成為她的一個好朋友。我一向認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做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至於在我們之間,誰是老師,誰是學生,還真分不清楚,我只能說,我從她學到的,決不比她從我學到的少。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東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讓孩子得到的東西。進一個名牌學校,謀一個賺錢職業,這種東西怎麼有資格成為人生的目標,所以也不能成為教育的目標。我的期望比這高得多,就是願她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如此看來,這是一本很普通的書了。的確很普通,但凡做父母的,只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會寫字,誰都可以寫這樣的一本書。然而,它並不因此就沒有了價值,相反,也許這正是它的價值之所在。

世上已經有太多的書,講述各種偉大的真理、精彩的故事、成功的楷模,我無意加入其列。我只想敘述平凡的生活,敘述平凡生活中的一個珍貴的片斷。人們大約不會認為這只是一本談育兒的書吧。但願在讀了這本書以後,有更多的人相信,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