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捌 從君權到民權(2)
■ 對,只不過一種是拋棄他,讓他去做孤家寡人;另一種是廢了他,讓他去做孤魂野鬼。實際上,孟子有一個主張,就是君主如果不合格,人民有權革命。
□ 孟子說過這話嗎?
■ 說過,也是對齊宣王說的。有一次,齊宣王問孟子,商湯作為夏桀的臣子,周武作為殷紂的臣子,怎麼可以弒君呢?孟子說,破壞仁的叫做賊(賊仁者謂之賊),破壞義的叫做殘(賊義者謂之殘),賊仁殘義的就叫做獨夫(殘賊之人謂之一夫)。我只聽說過打倒了那個獨夫殷紂,沒聽說過什麼“弒君”。
□ 孟子當真說了這話?
■ 千真萬確。他的這段話,就記錄在《孟子》的《梁惠王下》。
作為“體制內”的改革者,孟子是走得最遠的
□ 這有點奇怪。孟子,難道是主張*制,反對君主制的?
■ 不不不!孟子怎麼可能反對君主制呢?他是維護君主制的。君主制的基本原則,比如君權神授,君主獨尊,他都維護,都贊成。
□ 你這樣說,有證據嗎?
■ 有。孟子有個學生,叫萬章。萬章曾經問他,堯把天下給了舜,有這事嗎?孟子說,天子不能把天下給人。萬章問,但是舜得到了天下,誰給他的?孟子回答說“天與之”。這就是他主張“君權神授”的證據。
□ 主張君主獨尊的證據呢?
■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這也是孟子的名言,雖然他說這話是孔子說的。所以,孟子和孔子一樣,也是“體制內”的人,至少在思想上是“體制內”的。他也和孔子一樣,主張在“體制內”進行改革。只不過孟子比孔子走得更遠。作為“體制內”的改革者,孟子可能是走得最遠的。
□ 孟子怎麼就比孔子走得遠呢?
■ 孔子的改革主張是“正名”,也就是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孟子卻明確提出,君主不但要像個君的樣子,而且如果不合格,就不能享受尊崇,人民也有權進行革命。
□ 那麼,君主要怎樣才算合格呢?
■ 也有三個要求。第一,要“關注民生,與民同樂”。孟子認為,一個君主,最起碼要能保證國民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如果像梁惠王那樣,弄得“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在孟子看來就不合格,至少不太合格。
□ 怎樣才算安居樂業衣食無憂?
■ 也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標。比方說,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襖(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歲以上的都有肉吃(七十者可以食肉),老而無妻、老而無夫、老而無子、幼而無父的人(即鰥、寡、孤、獨),都能得到關心。這些都是硬指標,沒有價錢好講。
□ 還有軟指標嗎?
■ 有,“與民同樂”就是。孟子對齊宣王說,能夠與民同樂,那就天下歸心,那就是王道呀(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 既然是“王道”,那就不是底線了吧?
■ 對,是高標準嚴要求。底線,還是保證國民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如果既能夠關注民生,又能夠與民同樂,那就是合格的君主。這是第一個條件。
□ 第二個條件呢?
■ 合格君主的第二個條件,是要“瞭解民意,尊重事實”。比方說,選拔官員,誰說了算?孟子說,身邊的人都說好,不算(左右皆曰賢,未可也 );官員們都說好,也不算(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人民群眾都說好,就可以考察了(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考察下來發現確實好,才任命(見賢焉,然後用之)。
□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