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以下的孩童,無論男孩女孩,必須在學府讀書。”

嬴城鄭重其事的回道。

這件事沒有任何可商量的餘地。

“這!”白鬍子老頭微微猶豫,道:“聽說學府還有學費?”

嬴城道:“此錢由各里之資承擔,除老師酬勞外,為學府正常執行之費用。”

“可,裡姿沒有錢呢!”白鬍子老頭又忍不住的問道。

嬴城道:“就算是裡內長者吃糠咽菜,也必須將學府維持下去,若學府難以維繫,一里之民,便是罪人。”

“哎!”白鬍子老頭微微一嘆,躬身道:“下官明白了!”

嬴城見此,並沒有繼續追究此事。

從各個鄉主里正,在聽到學府必須要十五歲及以下的孩童上學的訊息後,不僅沒有高興反而略有無奈的嘆息。

沒錯。

讀書對於鄉里之民的孩童來說,是一件渴望的事情。

但真正將讀書以強硬的政策推行的時候,反而遇到了鄉里之民的阻礙。

並不是這些人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讀書識字,恰恰相反的是這些人渴望孩子讀書卻又不讓孩子去讀書。

這才有如此矛盾的一面。

在學府,並沒有實行什麼九年義務教育之類的政策,反而以強制性的規定,按人頭計算,每一戶的孩子在學府讀書需要繳納學費,一年三十錢,分三次繳納,以五三三制,單從學費上來說,一個孩童從六歲開始,唸到國學府,一個家庭僅僅學費上的支出,二十四年,將達到五百七十錢。

且一旦到縣學府,郡學府,還需要有其他方面的支出。

這對任何一個鄉里來說,都將是一筆非常沉重的負擔。

但是。

他還是依照此法推行。

因為在他看來,一件好事,如果一步到位,並不是什麼好事。

相比起以前鄉里之民無法讀書,現在能讀書,已經是一件非常不錯的政策了。

而這從長遠來看。

便是一個利國之策。

而鄉里矛盾的另一個方面。

便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五歲的孩童,已經算是青壯勞力了。

讓孩童常年讀書,無異於讓一家失去勞力。

在傳統的鄉民之戶觀念之後,這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

在如此矛盾的反對之中,學府之事依舊大肆推行,也是歸結於這種矛盾之中。

而接下來。

藍田縣縣府內的各個官員,也是相繼的說出自己的疑惑。

嬴城沒有拒絕,事無鉅細的將所有的疑問一一解答。

至少在藍田縣。

他相信在之後的施政之中,不會出現什麼大的偏離。

在權力的構成之中。

永遠存在一個恆古不變的問題。

上行下效!

儒家將上行下效轉移在了君與民方向,上為官員,恩師,君王,下為百姓。

但是。

儒家完全忽略了上與下的關係。

禮記之中,卻又以“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來定義上下所屬關係。

這上下關係原本就是權力的關係。

上位者與下位者的關係。

任何貪腐,權力失衡的根本均源自於上位者權力失衡後造成下位者權力失衡,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官員問題。

而現在。

他作為監國,便猶如立典範一般,在確定上行下效的

關係。

讓官員動起來。

縣丞坐在府衙裡面捂不出三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