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夏小正稍具諸星見伏之節。蓋古者敬天勤民,因時出政,皆以星為紀。秦炬之後,羲和舊術,無復可稽,其傳者惟史記天官書,而所載簡略。後漢張衡雲:‘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而其書不傳。至三國時,太史令陳卓始列巫咸、甘、石三家所著星圖,總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隋丹元子作步天歌,敘三垣二十八宿,共一千四百六十七星,為觀象之津樑,然尚未有各星經緯度數。自唐、宋而後,諸家以儀象考測,始有各星入宿去極度分,視古加密。
“新法算書恆星圖表,共星一千二百六十六,分為六等:第一等星一十七,第二等星五十七,第三等星一百八十五,第四等星三百八十九,第五等星三百二十三,第六等星二百九十五,外無名不入等者四百五十九。康熙壬子年欽天監新修儀象志,恆星亦分六等,而其數微異。第一等星一十六,第二等星六十八,第三等星二百零八,第四等星五百一十二,第五等星三百四十二,第六等星七百三十二,共計一千八百七十八。蓋觀星者以目之所能辨,因其相近,聯綴成象而命之名。其微茫昏暗者,多不可考。故各家星官之數,多少不能畫一。然列宿及諸大星,則古今中西如一轍也。”
又云:“恆星行即古歲差也,古法俱謂恆星不動,而黃道西移;今謂黃道不動,而恆星東行。蓋使恆星不動而黃道西移,則恆星之黃道經緯度宜每歲不同,而赤道經緯度宜終古不變。今測恆星之黃道經度,每歲東行,而緯度不變。至於赤道經度,則逐歲不同,而緯度尤甚。自星紀至鶉首六宮之星,在赤道南者,緯度古多而今漸少,在赤道北者反是。自鶉首至星紀六宮之星,在赤道南者,緯度古少而今漸多,在赤道北者反是。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內之星,在赤道北者,可以過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過赤道北,則恆星循黃道東行,而非黃道之西移明矣。新法算書載西人第谷以前,或雲恆星百年而東行一度,或雲七十餘年而東行一度,或雲六十餘年而東行一度,隨時修改,訖無定數,與古人屢改歲差相同。迨至第谷,方定恆星每歲東行五十一秒,約七十年有餘而行一度,而元郭守敬所定歲差之數亦為近之。至今一百四十餘年,驗之於天,雖無差忒,但星行微渺,必歷多年,其差乃見。然則第谷所定之數,亦未可泥為定率,惟隨時測驗,依天行以推其數可也。”
儀象考成雲:“康熙十三年,監臣南懷仁修儀象志,星名與古同者,總二百五十九座,一千一百二十九星,比步天歌少二十四座,三百三十五星。又於有名常數之外,增五百九十七星。又多近南極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近年以來,累加測驗,星官度數,儀象志尚多未合。又星之次第多不序順,亦宜釐正。於是逐星測量,推其度數,觀其形象,序其次第,著之於圖。計三垣二十八宿,星名與古同者,總二百七十七座,一千三百一十九星,比儀象志多十八座,一百九十星,與步天歌為近。其尤與古合者,二十八宿次舍,自古皆觜宿在前,參宿在後,其以何星作距,古無明文。唐書雲:‘古以參右肩為距’,失之太遠。文獻通考載宋兩朝天文志雲:‘觜三星,距西南星;參十星,距中星西一星。’西法,觜宿距中上星,參宿亦距中西一星。今按觜宿中上星在西南星前僅六分餘,而西南星小,中上星大,則以中上星作距可也。若參宿以中西一星作距星,則觜宿之黃道度已在參宿後一度餘,即赤道度亦在參宿後三十一分餘。今依次順序,以參宿中三星之東一星作距星,則觜宿黃道度恆在參前一度弱,與觜前參後之序合。其餘諸座之星,皆以次順序,無凌躐顛倒之弊。又於有名常數之外,增一千六百一十四星。近某座者即名某座增星,依次分裕Х轎唬�員富�肌F浣�霞�嵌�����話儻迨�牽�洩��患��砸牢韃庵�傘9布茞a星三百座,三千八十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