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各國重立和約,我國齗齗爭令撤銷,而各使藉口中國法制未善,靳不之許。迨爭之既亟,始宣告異日如審判改良,允將領事裁判權廢棄。載在約章,存為左券。故二十八年設立法律館,有“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務期中外通行”之旨。蓋亦欲修明法律,俾外國就範也。夫外交視國勢之強弱,權利既失,豈口舌所能爭。故終日言變法,逮至國本已傷,而收效卒鮮,豈法制之咎與?然其中有變之稍善而未竟其功者,曰監獄。有政體所關而未之變者,曰赦典。
監獄與刑制相訊息,從前監羈罪犯,並無已決未決之分。其囚禁在獄,大都未決犯為多。既定罪,則笞、杖折責釋放,徒、流、軍、遣即日發配,久禁者斬、絞監候而已。州縣監獄,以吏目、典史為管獄官,知州、知縣為有獄官,司監則設按司獄。各監有內監以禁死囚,有外監以禁徒、流以下,婦人別置一室,曰女監。徒以上鎖收,杖以下散禁。囚犯日給倉米一升,寒給絮衣一件。鎖杻常洗滌,席薦常鋪置,夏備涼漿,冬設暖床,疾病給醫藥。然外省監獄多湫隘,故例有輕罪人犯及干連證佐,準取保候審之文。無如州縣懼其延誤,每有班館差帶諸名目,胥役藉端虐詐,弊竇叢滋。雖屢經內外臣工參奏,不能革也。刑部有南北兩監,額設司獄八員、提牢二員,掌管獄卒,稽查罪囚,輪流分值。每月派御史查監,有瘐斃者亦報御史相驗。年終並由部匯奏一次,防閒致為周備。自光緒三十二年審判畫歸大理院,院設看守所,以羈犯罪之待訊者,各級審檢�亦然,於是法部犴狴空虛。別設已決監於外城,以容徒、流之工作,並令各省設定新監,其制大都採自日本。監房有定式,工廠有定程。法律館特派員赴東調查,又開監獄學堂,以備京、外新監之用。然斯時新法初行,措置未備,外省又限於財力,未能遍設也。
赦典有恩赦、恩旨之別。歷朝登極、升祔、冊立皇后、皇上五旬以上萬壽、皇太后六旬以上萬壽及武功克捷之類,例有恩赦。其詔書內開:一、官吏軍民人等有犯,除謀反、大逆、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內亂、妻妾殺夫、奴婢殺家長、殺一家非死罪三人、採生折割人、謀殺故殺真正人命、蠱毒魘魅毒藥殺人、強盜、妖言、十惡等真正死罪不赦外,軍務獲罪、隱匿逃人及侵貪入己亦不赦外,其餘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未結者,鹹赦除之。若尋常萬壽及喜慶等事,則傳旨行赦。恩赦死罪以下俱免,恩旨則死罪已下遞減。詔書既頒,刑部檢查成案,分別準免不準免,開單奏定,名為恩赦條款。恩旨則分別準減不準減,名為減等條款。部設減等處,專司核駮。其巡幸所經,赦及一方,及水旱兵災、清理庶獄者,則視詔旨從事焉。明制,徒、流已至配,不復援赦。清自康熙九年準在配徒犯會赦放免。乾隆二年恩詔,軍、流在配三年,安靜悔過,情原回籍,查明準釋。迨嘉慶二十五年,始將到配未及三年人犯一體查辦,尤為曠典。昔人有言:“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意第謂赦恩之不可濫耳。若夫非常慶典,特頒汗號,使之盪滌瑕穢,灑然自新,未始非仁政之一端。有清一代,赦典屢頒,然條款頗嚴,毋虞濫及。且行慶施惠,王者馭世之大權,非苟然也。故光緒三十四年宣統登極,猶循例大赦雲。
……
國學網站推出後一頁前一頁回目錄回首頁後一頁前一頁回目錄回首頁志一百二十
○藝文一
清起東陲,太宗設文館,命達海等繙譯經史。復改國史、秘書、弘文三院,編纂國史,收藏書籍,文教始興。世祖入定中原,命馮銓等議修明史,復詔求遺書。聖祖繼統,詔舉博學鴻儒,修經史,纂圖書,稽古右文,潤色鴻業,海內彬彬向風焉。高宗繼試鴻詞,博採遺籍,特命輯修四庫全書,以皇子永瑢、大學士于敏中等為總裁,紀昀、陸錫熊等為總纂,與其事者三百餘人,皆極一時之選,歷二十年始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