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一片緘默;這素來會引發軒然大波的廢后之事;竟無一人為之陳情

而廢后的同時;就在朝會上;王皇后之兄祁國公兼駙馬都尉王守一亦是被貶為柳州司馬;即刻起行。柳州之遠;不遜於當初姜皎當初被貶的欽州;因而杜士儀站在諫官之列;見王守一被人一左一右架上來;癱軟在地不復往ri驕橫跋扈;他不禁在暗歎了一聲。

這還真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他此前設計必定沒有這樣激烈的效果;不消說;武惠妃極可能在其中推波助瀾

這一場偌大的廢后風波來得如此激烈;卻猶如一夜疾風驟雨後又再度雨過天晴一般;天子既昨ri之後再次駕臨麗正書院。得知四卷大唐六典在連夜趕工之下;已經全都抄錄完畢;等到張說親自送到了自己手中;李隆基隨手一翻;面上便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朕建麗正書院;是為了昭顯大唐並不只有軍功;尚有文治。《六典》若成;諸卿全都居功至偉。如今州縣刺史縣令乏人;因而朕出朝中清要名臣為刺史;又令百官舉賢為諸縣縣令;不知諸卿可有人才要舉薦的?”

這舉薦人才為朝中言官諫官甚至於郎官的;必然會被人感恩戴德;可要舉薦人才為外官縣令的;說不定會被人怨恨一輩子;因而;眾人你眼望我眼;卻礙於天子彷彿極其熱切;不得不在夾袋中努力尋找可有符合李隆基期望的人。而面對這樣的機會;杜士儀立時出聲說道:“陛下;臣願自薦”

昨天杜士儀已經如此陳詞過;如今時過境遷;竟然還願意當眾自薦;足可見其心確實坦蕩;一時間;李隆基頓時大為滿意;當即吩咐卿且言來。等到杜士儀自陳了自己的優勢劣勢;又大表了一番決心之後;還不等他順勢答應;卻只見杜士儀身邊年紀大個十多歲的青年亦是朗聲說道:“陛下;臣也願自薦

杜士儀肯出去當縣令;不管是出於王毛仲一直想打壓此人;還是出於杜士儀和如今風頭正勁的宇文融相交不錯;抑或是其本就是源乾曜讚賞嘉許的人;張說完全樂見其成。可王翰非得跟著摻和;他就不禁氣壞了。

他幾乎想都不想便重重咳嗽了一聲;隨即假作偶感風寒的樣子;誠懇地說道:“陛下;杜拾遺曾經觀風北地;又去過奚王牙帳;雖年輕卻閱歷頗豐;足以經管一縣之地。王拾遺卻更善文詞;留於麗正書院修書最為相宜”

第一卷當時年少青衫薄 第三百九十章 親友最知音

read_content_up;

儘管杜十三娘回家之後;昨ri傍晚;赤畢等人就最終平安無事地回了家來;說是因為天子急命;因而杜士儀等人全都留在麗正書院中修書;不能出宮;可此前他們被人看住的經歷;仍然讓杜家和崔家全都憂心忡忡。所幸崔儉玄和崔九娘這兄妹兩塊爆炭;被趙國夫人死死看住;而崔五孃親自去了金仙觀和玉真觀回來;又告誡兩人不得輕舉妄動;即便如此;這一晚上杜十三娘仍舊執意守在了兄長的書齋中;由崔儉玄陪著度過了這漫漫長夜。

而翌ri一大早朝會上傳來那匪夷所思的結果;非但沒讓他們安心;反而就連崔五娘也覺得事情實在是蹊蹺。奈何崔泰之已然病休在家;具體的訊息難以打探到;於是一家人眼看赤畢帶人去大明宮前守候;他們只能翹首盼望杜士儀的歸來。好在午後時分;在門口張望的劉墨終於看到了那個熟悉的身影。

“回來了;回來了;郎君回來了”

“阿兄”

“杜十九;你可算回來了”

看到崔儉玄和杜十三娘夫妻倆一塊疾步迎了上來;杜士儀正要安撫一下兩人;卻只見後頭崔五娘扶著趙國夫人也上了前來。他正為之一愣;崔五娘便搶先說道:“杜十九郎;昨ri聖人命楊將軍帶人到家中取了那部《史通》;十三孃親自把你那些校注也捎上了;隨著一塊入宮;後來她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