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而無義為盜”(),“好勇疾貧,亂也”(),提倡見義才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孔子不崇尚匹夫之勇,說子路你打得死老虎,我也不讓你做三軍參謀長(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因為你“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不讚美赴湯蹈火而死的人,是可惜他們不是為信仰而死戰()。

孔子主張的勇,大概守身為下,守地為中,守義為上。

“危言危行”是一種勇,勇者用力,僅對自身負責。

守城邑保一方平安的勇更值得稱頌,比如卞莊子(子路的同鄉)的勇武(12),他刺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介紹另一件事:齊國想進攻魯,但忌憚魯國的卞邑大夫莊子,居然不敢經過卞地。還有孟之反,在與齊軍交戰敗退時殿後,最後一個進入城門,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膽敢斷後,我馬不肯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視死如歸的幽默,體現出大勇,子貢也說不謙虛不是勇(惡不遜以為勇者)。勇者,力量起作用,。我家鄉的縣誌記載,鬧長毛的時候,鄉紳們辦了鄉勇,抗擊太平軍,有一稟生兵敗自殺,後來那支太平軍退至臨縣,被當地一個舉人率領鄉勇擊潰。我最紀念的是道光年間三元里的鄉勇。

守節守義的勇當然就更昇華了,堅持禮義冒犯君主是勇(勿欺也,而犯之),借鑑到現今,就是堅持原則和程式,直言冒犯上司是勇。不過有個前提,要做智者,而且對方是君子。孔子說:“君子容易事奉而難以使他高興,不用正當的方式來使他高興,他是不會真正高興的,但到了他用人的時候卻會量才錄用。”(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吹牛拍馬,無須有事沒事往他家裡跑,他自然會論功行賞,量才錄用。如果上司是個喜歡奴才的小人,就沒轍了,因為小人難以事奉卻容易使他高興,越用不正當的方式來取悅於他,他越是高興,比如送錢,他眉開眼笑,送美女,他垂涎三尺,可以三天不上班(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但到了他用人的時候卻求全責備(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不以其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衛靈公大概就是這樣一種人,他明知孔子不善兵法軍陣之事,卻偏要那這件事來擠兌孔子,等於是下逐客令(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平民百姓守志是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君子“臨大節而不可奪志”()是勇,如果人數眾多,加上忠義,就是義勇軍,義勇軍多不出自官軍,所以對於鄉勇,我一貫是很敬重的。阿Q臨刑前喊“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不算守志而勇,他志向模糊,甚至根本不立志;這方面最壯懷激烈的勇是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當然,要看穿那些貌似勇敢的人,比如“色厲內荏”的小人()。

古人講究大智大勇,今人也懂得即使做不到智勇雙全,也要力戒有勇無謀,但對勇的本意上的理解就有偏差,以為蠻橫是勇,喝酒拼命是勇,一意孤行是勇,胡作非為是勇,恬不知恥是勇,冒天下之不韙是勇。

孔子無疑是勇者,他流亡期間多次遇險,大無畏地面對。前495年,孔子由衛國前往陳國途中經過匡邑,受到不明真相的當地人的圍困,弟子們很著急,孔子說:上天還沒有使斯文淪喪,匡人能把我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