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至連汝寧軍的兵營中都修建有兵丁們使用的大澡堂。可以這麼說,汝寧軍是這個時代最講究衛生的軍隊了。
見到了周俊吾、王聲他們都在苦笑,吳世恭也就不再繼續開玩笑了。他對喊話的那位把總吩咐道:“你再去一次,讓城中把糧草送出來。總得讓我們能到山海關吧!要不然,真的別怪本官翻臉了。”
雖然現在的汝寧軍並不缺從寧遠至山海關的糧草。但吳世恭有機會還是要去敲詐一筆。畢竟遭此大敗,薊遼總督洪承疇又受困於松山。汝寧軍將來的糧餉還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呢。
當倆位兵部代表張若麒和馬紹愉逃到小淩河口搭乘海船回到了寧遠後。喘息未定的他們,就立刻向朝廷彙報洪承疇指揮失度,導致大敗,以此來逃脫自己身上的罪責。
而崇禎皇帝和大明朝廷得知這一噩耗以後,也顧不得這兩位小人物的小心思了,他們立刻被這巨大的噩耗給震驚了。
接著。留守的巡撫方一藻和監軍高起潛也都向朝廷急奏:明軍出征的十五萬大軍,至今才逃回了三萬多人。(這時候的他們還不知道還有汝寧軍在一月之後會歸來呢)
在此戰中,清軍共殲滅明軍五萬三千多人(都有首級),繳獲了近五千匹騾馬和巨量的甲冑等軍用物資。要不是在汝寧軍歸來的時候屢屢吃上了幾次虧。清軍的傷亡簡直就是忽略不計。
更由此看出,除去逃回的(包括汝寧軍)和被圍松山城的,明軍在大海中淹死的和拋屍荒野的人數有多麼的巨大。
而當崇禎皇帝和朝廷接到松山慘敗的戰報後,除了大驚失色,已經不知道該做出如何反應。經過了這樣長期醞釀,調集如此眾多的軍隊和糧餉,又有著那樣巨大勝利希望的一次決戰,竟然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變成了全面的失敗。
到了此時,崇禎皇帝除了感到震驚以外,他也更加懷疑天命是否已經真的轉移。極度的灰心使他幾乎提不起精神來處理棘手的遼東軍事問題。因此,在最需要採取緊急措施對慘敗後的遼東局勢進行調整的時候,崇禎君臣們卻表現出令人不解的動作遲緩,麻木不仁。
而此時的首輔周延儒又在幹什麼呢?他正忙著“撥亂反正”呢。
周延儒上任伊始,起用了一些人,也罷了一些人的官職,作過些“好事”,基本上都是偏向東林黨人的。這使張溥、張採等人有些得意,天真地認為周延儒以前仇恨東林黨,現在知道錯了,就可以引導他走上正路,真以為周延儒一夕之間就變成了正人君子。
在剛二任首輔時,周延儒還是很講信譽的,入閣後就一改前幾任首輔的作法,努力勸說崇禎皇帝任用東林,推行新政。
而崇禎皇帝對於幾年不見的周延儒也很有些“一往情深”,第一次召見的時候,就握住他的手殷殷問候,賜宴的時候還親自做主人參加。(楊嗣昌出征時也沒有得到過這樣的優遇。)回到宮裡,崇禎皇帝仍然非常興奮,對身邊的內侍說:“還是他!”就好像迷路的商旅突然見到了一匹途的老馬,下一步如何行動總算有了依靠。
可這匹老馬給崇禎皇帝開的藥方其實並不算新鮮,無非是多少年來東林黨人一直在呼籲、在努力爭取的幾項大政。
周延儒首先提出,寬免民間多年積累下來的脫欠錢糧,並且免除戰亂和大災地區今明兩年的現稅;作為江南士紳的代表人物,他還請求暫緩大水成災的江南和浙北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的秋糧,改為明年夏季補足。
崇禎皇帝對這些建議都一一批准了。這些措施雖然不可能根本上解決民間餓殍遍野的慘痛,但畢竟是一種寬解人民災難的“德政”,至於進一步增大的財政虧空如何填補,周延儒和他的東林後臺們卻暫時想不出什麼好辦法。而明朝的財政也正式崩潰了。
另一項重要舉措是限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