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諱等規定,制定曆書。
這一切,都表明了李自成開始正式稱帝。
其次,封功臣以五等爵。權將軍、制將軍封侯;果毅將軍、威武將軍封伯、子、男。這也給予了追隨李自成的文武官員們一個正規的官爵封賞。
第三,更定官制。改內閣為天佑殿,設大學士平章軍國事,以牛金星為之。宋獻策為軍師。中央行政機構為六政府,設尚書、侍郎,作為政府首長;屬員改郎中為中郎,主事為從事。翰林院為弘文館,六科為諫議大夫,御史為直指使,尚寶寺為尚契司,太僕寺為驗馬寺,通政司為知政使。而在任命官職的同時,大順政權又收繳各地明朝印信,另行頒發新印。
而地方官增加了省一級,設節度使,相當於明代的巡撫。不久,又仿照明朝巡按御史的制度,在各省加派巡按直指使,代表中央司監督之責。其他道、府、州、縣設防禦使、府尹、州牧、縣令等官。
而這樣的官職制定,其實就和大明朝一樣,最多就是改了一個官名,內容和官職許可權也是換湯不換藥,所以也根本未改變整個社會的政治結果,無非是單純的改朝換代而已。
第四、在軍制上,定五營的名稱為中吉、左輻(輔)、右翼、前鋒、後勁;旗纛前營為黑色、後營為黃色、左營白色、右營紅色、中營青色。軍職設為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將軍、威武將軍、都尉、掌旅、部總、哨總等官。
而軍隊也加強了軍事訓練和紀律。規定馬兵越亂行列者處斬。所騎馬“騰入田苗者斬之”等。而後一條紀律顯然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
第五、在經濟方面,除了繼續堅持“三年免徵”賦稅的政策以外,還對明朝官紳實行追贓助餉,即沒收官僚貪汙所得錢財充作政府經費和軍隊糧餉。
為了平抑物價,便利民間貿易,廢除了明朝崇禎年間官私所鑄薄惡小錢,開爐鑄造永昌通寶,大錢值白銀一兩,另鑄當十、當五錢。
而追贓助餉政策,卻把官紳階級完全推到了闖營的對立面。雖然闖營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也對此有所反對,可是李自成這些人都是造反意志特別堅強的,對大明王朝的仇恨都是刻骨銘心。比如:闖王李自成怎麼樣也不肯投降朝廷,情願鑽山溝也不願意象徵意義的詐降。而且為了造反竟然肯把自己的妻兒殺死。而文官代表宋獻策雖然是個舉人,但他也是飽收大明官府的欺壓,與大明朝是勢不兩立的。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闖營的文武們一致同意了追贓助餉政策。當然,這也能解決目前闖營軍餉、糧草的供應問題。
但毫無疑問,闖營本質上是建立了一個封建王朝可,又把封建王朝的支柱——官紳地主階級推向了對立面,這就註定了他的政策是延續不下去的。
雖然此時闖營的勢大,控制了大片地區,但地主武裝也利用了自己的地方宗族勢力,在邊遠山區等薄弱地點,與闖營展開了激烈的游擊戰。雖然這樣的戰鬥對現在的闖營影響不是很大,但只要闖營落魄,那些地主武裝一定就會落井下石。所以說,這個政策也就是個,只有洩憤功能,卻給闖營帶來很多敵人的惡法。
最後,就是開科取士。為了蒐羅人才擔任各級官員,由禮政府出題,科舉選官。而中式者將授以府、州、縣官。
而李自成的太原建國標誌著明末來到了“三國爭霸”時期。這也意味著,順軍在此時的實力已經不亞於大明王朝了。
而在此時,明朝為了防範清兵入關,在山海關至北京一線設定了遼東、山海、昌平、保定四個總督,寧遠、永平、順天、密雲、天津、保定六個巡撫,寧遠、山海、中協、西協、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個總兵官,可謂是大帥如雲,防兵如蟻。
但由於事權不一,將帥怯懦,士氣低落,這些分屬於督標、撫標、鎮標的明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