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的散文《春》,將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兩者交融起來,創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它象一杯醇酒,富含詩意,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章·如何讓語言出彩(8)

《如何讓語言出彩》彭城奔牛編寫

(七)、恰當引用

引用大家都會,關鍵是如何恰當引用。

恰當引用是在合適的地方,用適合的詩文或者名言名句(警句),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恰當的引用能使文章語言文氣盎然,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吸引讀者的眼球。

筆者在編寫《如何讓語言出彩?》時,參考了一些網上的資料。

“恰當引用”基本上分為以下幾種:

(1)、直引——直接引用原文,不做任何增刪變更。

(2)、化引——即對引用的原句原文作一些字詞方面的變讓,從而更好地為自己的表達服務。

(3)、暗引——就是指作者在引用他人詩文時,不是一字不漏地引用原句,也不是對個別原句作字詞方面的變化,而是抽取原文中的重要部分,加上自己的語言組合成一個新句。

譬如,彭城奔牛《問蟬》:

枯枝上一隻蟬

昂首向天

知了知了

拼明的喊

煩不煩

知了知了

何事知了

螳螂在後

黃雀在前

看來你真的知了

(4)、拆引——“拆引”,是使文章語言靈動生輝的技巧之一。所謂拆引,即將原詩文拆開使用,用以表達作者的觀點。如:“陶淵明嚮往自然,他是一隻‘羈鳥’,但深‘戀舊林’;他是一條‘池魚’,但常‘思故淵’。當他辭官回家後,他終於有了一種‘復得返自然’的快樂。”

還有憶明珠《櫻桃小記》:

什麼水果最好吃?有人回答過,是荔枝。而我最愛吃的,是櫻桃。

在我的老家,櫻桃不稀罕。靠近一條清澈而寬闊的河的岸邊,一邊有幾個山頭,全被櫻桃林遮覆,更無別的雜樹。櫻桃熟時,周圍村莊的孩子成群結隊地上山吃櫻桃。這是當時的習俗所允許的,護林人不加制止。孩子們那股高興勁兒,如同孫猴子回到花果山,爬上樹,坐在樹叉中間,揀最紅最大櫻桃吃個夠。我至今弄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們會被寬容到這般程度。有種鳥叫臘嘴,專啄食成熟了的櫻桃,孩子們一來,就嚇得這些鳥雀驚飛四散。大概在護林人看來,與其讓鳥雀將櫻桃啄食殆盡,不如敞開向孩子們供應。但,只許吃,不許帶,更不準折損櫻桃樹。哪怕折斷一根小枝,都會受到護林人極其嚴厲的訓斥和警告。孩子們也明白"櫻桃好吃樹難栽",大都能自覺遵守這些"君子協定"。

離開老家,我也就跟櫻桃告別了。所經過的一些地方,好象都不產櫻桃,要不然就是錯過了它上市的季節。以後,來到我現在居住的這座小城,一住二十年,未見過一顆櫻桃。而我總忘不掉它,因為那兒時的甜密啊!近讀《鄭板橋集》,發現在他的《真州雜詩》中寫過:"三春薺菜鐃有味,九熟櫻桃最有名"。才知道我們這地方,在鄭板橋那個時代,也產櫻桃。有本書記載說:"櫻桃熟時,紅色者,謂之朱櫻;紫色皮裡有細黃點者,謂之紫櫻;味最珍貴。又有正黃色者,謂之蠟櫻;小紅者,謂之櫻珠。味皆不及。"過去,這裡的櫻桃既很有名氣,猜想它該是"味最珍美"的紫櫻吧。我生得太晚,來得不遲,連本籍人都早遺忘此地曾為櫻桃之鄉,兒不知櫻桃為保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