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部落酋長來拜堂口啦(第2/3頁)
章節報錯
。
巴城沒有理會作鳥獸散的苴族人,這種還沒脫離原始部落的民族也沒什麼油水,生活的苴地比大巴山還要貧瘠,也就是最近幾年跟著西岐和朝歌噹噹僱傭軍,打了幾十年的雜,才稍微的富裕了一點罷了。
主力部隊反而是一個勁的進攻蜀地,大軍直接把前鋒戰線推到了蜀中的平原地帶。
面對來勢洶洶,似乎要把整個蜀國滅亡了的巴族,蜀國也吃不下了,當即就求助了自己的宗主國作為南方二百里諸侯之長的南鄂。
並表示願意把蜀東肥腴的廣大平原獻與鄂侯表示感謝。
其實這也是禍水東引,畢竟現在蜀東已經被巴族所掌握了。
不過南鄂也沒有拒絕。
當即就派出十萬大軍,並派出自己的兒子鄂順討伐巴族。同時派出使者前往巴城勸降,表示如果巴人願意退兵並歸降南鄂,他願意劃出蜀東北方的一小塊平原贈予廩君,並向上奏朝歌人皇,冊封廩君為巴伯。
鄂侯也不是傻的,巴人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勇武,所以他準備軟硬兼施,到時候既能收穫一大片土地,又能收穫一個強大的附庸國,何樂而不為啊。
結局自然也很簡單,南鄂的使者同樣被丟出巴城之中。
而巴族和南鄂的戰局也十分明朗。
許褚帶著一萬巴族大軍以及一千五丁力士在巴山的山峽之中打游擊。
十萬南鄂大軍可謂是死的死,傷的傷,在半路上就死傷近半,最後鄂順只能退兵。
就在鄂侯鄂崇禹勃然大怒,準備聚全國精銳之兵消滅這個突然蹦出來的小赤佬的時候,
朝歌那邊終於有動靜了!
當時的亞相,商朝的皇叔。
不對,現在應該還是皇弟比干奉自己的哥哥帝乙的號令,帶著朝歌的號令來到了巴城。
表明巴族的廩君已經答應臣服朝貢殷商,並表示商朝要調停巴國、蜀國和南鄂之間的矛盾,而且還拿出了帝乙的封刺,賜封巴國廩君為巴侯!
這個爵位已經是比較高的了,目前大商上下也就只有幾十位侯爺而已。
戰爭永遠都是政治的延伸,當南鄂插手的時候,公孫路就派遣了使者前往了朝歌,表示願意臣服殷商!
帝乙這邊也是很開心的接受了竅龍的投效。
一來,巴族人一直都不服王化,即使是面對自己祖先商湯的刀子也一直梗著脖子剛硬到底。
而現在在自己的治下,這個硬骨頭現在居然服軟了,這都是可是他廣佈仁德所得到的功業和政績啊。
當然啦,一個優秀的帝王腦子裡面不會全裝著所謂的功業,更多的則是政治和廟算。
這些年雖然在他的治理下,四海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看似天下太平。
但是對於殷商來說,社稷其實並不算十分穩定,無論是東方的東夷、西方的犬絨,南方的群蠻,還有剛征服下來的北海地區,其實大商的統治都不算十分穩固定!
不過最讓帝乙擔憂的威脅並不是在外部。
堡壘往往都是在被攻陷的!
洪荒也許沒有這句話,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懂這個意思。
而天下的四位統御四方的諸侯之長,就是朝歌中央王朝的最大的心腹之患。
其中商王最忌憚的勢力就是位於西岐的周人。
他們上一代的領袖季歷因為實在太能打了,甚至威名都能壓住當初的商王文丁。
出於擔憂,所以文丁用了一種很髒的手段把他騙到朝歌,最後幽禁而死!
而這一代的西伯侯姬昌看似人畜無害,對朝歌也是忠心耿耿,可是賢名卻是遍佈天下,西岐的勢力也是與日俱增。
面對這偌大的名聲擺在那裡,再隨便玩髒的,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