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一過,村裡人就各自忙碌起來,上工的上工,下地的下地,接待遊客的接待遊客。

正月初,梅花盛開正好,點點小雪,落在紅梅上,格外好看,吸引了城裡不少文人雅士,這些人既是來賞花,也是來參觀大河學堂,更是為了拜訪虞山長,如今大家都不叫虞夫子了,而是恭敬的喊一聲虞山長。

在虞山長的帶領之下,新建的學堂逐漸步入正軌。

程彎彎看著遠處拔地而起的學堂,想到了當初大河村識字最多的鐵柱,想到了兩年前連十以內的加法都不會的四個孩子……想到了這一路走來的種種艱辛,她的內心像是被什麼充盈,這種感覺無法言喻。

“娘,在看啥呢!”

趙大山從田裡回來,看到程彎彎站在家門口,不知道在看什麼,好奇問了一句。

程彎彎收回視線:“沒看啥,地裡麥子長得怎麼樣?”

“今年冬天雪下的不大不小,冬小麥長得特別好。”趙大山滿臉笑意,“我讓長工們過幾天暖和些了就來耕地,準備春種。娘,咱們家裡好幾百畝地,只有五畝水田,我想今年改五十畝水田出來。”

對農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糧食,家裡這麼多地,不拿來種稻子實在是太可惜了。

他頓了頓,繼續道,“十個長工還是太少了,今年得再招至少十個。”

他一向話少,但說起地裡的事情,就頭頭是道。

程彎彎點頭:“按照你的意思去辦就行了,今年依舊是種兩百畝棉花,還有辣椒也得種一些,大河宴酒樓得用這個,剩餘的幾百畝地你隨便處置。”

趙大山像是早就有了主意:“咱們家有十幾畝是下等地,我廢了很大功夫漚肥都不行,我想把這塊地圈起來,專門養雞,以後就大河宴酒樓再開分店,也用不著去別家買雞了。”

“既然多養了雞,那鴨子和鵝也多養一些。”程彎彎思索著道,“若是地不夠,你可以再去買一些……”

“夠了夠了!”趙大山撓了撓後腦勺,“再多就真的伺弄不過來了。”

程彎彎失笑,他們家接近一千畝的地,確實是太多了,大山現在光是管理就忙的團團轉,再多就得請人幫著一起管了。

母子二人在家門口說著話,正準備進屋,就見村道上出現了幾輛馬車。

如今村裡商業旅遊業漸漸發展起來,有馬車前來並不是什麼稀奇事兒,不過這馬車大家都眼熟,是沈家的馬車,也就是說,是沈縣令來了,而沈縣令車後還跟著車隊,看起來挺大的陣仗。

馬車在程彎彎家門口停下來。

程彎彎站在臺階下笑盈盈迎接:“沈大人今兒怎麼有空來大河村?”

沈縣令從馬車上下來,後頭幾輛馬車也下來五六個三十左右的男子,一行人徑直朝這邊走來。

“見過穗安人!”

一群人齊齊行禮。

程彎彎抬手將眾人虛扶起來,頓了一下道:“幾位應當是為了棉花事宜而來吧?”

年前宣旨的傳令兵就說了,開春之時,朝廷會派人來研究棉花種植,研究過後才決定是否全國性推廣。

“這位是農都尉鄒大人。”沈縣令介紹道,“另幾位是渠犁田官李大人,都水長官餘大人……”

農都尉屬於戶部七品官,專管農事,渠犁田官、都水長官等官員是農都尉手下的八九品小官,都是為大宇朝農業生產設定的官員,直接和農田農事打交道,雖是官員,但對農業生產並不陌生,很是接地氣。

“諸位遠道而來,辛苦了。”程彎彎側過身,“先裡面請,喝點茶吃點東西我們再談正事。”

農都尉鄒大人咳了咳道:“穗安人,可否先讓我等在村子裡走一走?”

這大河村,他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