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意識到自己為永嘉侯和蕭總兵開脫也開脫得太明顯了些,倒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了,忙又補充道:“當然,就算要給親兵補給得充足一些,也不至於將其他兵士剋扣得那般厲害才是,想來永嘉侯戎馬半生,愛兵如子,定然做不出這樣的事來。可這四人又言之鑿鑿自己已大半年沒領過一文軍餉,遼東總兵府也說戶部已有日子沒發放軍餉下去了,可見其中的確大有蹊蹺,待稍後戶部與兵部的人來了,父皇可得好生盤問一番才好。”

二皇子前半段話倒也不算是信口開河,大鄴的天下是從馬背上得來的,自來雖不至於重武輕文,對文治和武功卻是等同看重的,不像歷朝歷代,都是重文輕武,建國伊始大鄴的軍隊自然都是兵強馬壯,當然若兵不強馬不壯了,大鄴的開國皇帝也打不下這偌大的錦繡河山。

可大鄴開國距今已近百年,將士數代更迭下來,怎麼能少了老弱病殘?兼之如今四海昇平,便是各地邊關偶有戰事,也只是小範圍的,將士們無仗可打,久而久之豈能不鬆懈,戰鬥力豈能不大不如前?這樣的軍隊上了戰場,仗著人多或許能打趴嚇趴對方,更大的可能性卻是尾大不掉,連將領與精兵們都跟著被拖累。

一來二去的,各大總兵府便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譬如一個千戶,他手下有一千名士兵,自然就該有一千人的軍餉給養,那麼只要剋扣五百人的一半軍餉,便能將另外五百人養得兵肥馬壯,關鍵這五百個人只會忠於他,等同於就是他的私兵了,誰想輕易將他降他的職,甚至是將他拉下馬,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等上了戰場,他靠著這五百人,還極有可能立大功,因功升遷,——這樣的私兵,哪個總兵府的千戶將軍會沒有幾十幾百個的?

到了總兵那一級,就更不用說了,二皇子說永嘉侯按例可以有兩千的親兵,但在座的就算是傻子,也不會相信這話,所以若永嘉侯只是剋扣一部分士兵的軍餉,他們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現在的情況是,遼東總兵府的好些兵士已大半年沒領過哪怕一文軍餉了,平日裡還吃不飽穿不暖,這其中怎麼可能會沒有貓膩?永嘉侯又怎麼可能脫得了干係?

二皇子說完,趁眾人都不注意時,立時給三皇子使起眼色來,示意他趕緊給自己幫腔幾句,皇上已然動了疑,他們一定得儘快打消皇上對他們的疑慮,讓事情不至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才是。

可三皇子卻當沒看見二皇子的眼色一般,只在心裡思忖,就算事態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了,損失最大的也不會是他,支援他的總兵府,也就一個而已,而那個婢生子就算贏了這一戰,勢力也趕不上現在的老二,如此說來,這事兒反倒是自己漁翁得利了?雖然是傷敵一千自損五百得來的小利,至少也比只失不得來得強不是嗎?

------題外話------

還是不能哄得兒子出門,真的是一步都不肯踏出家門了,不上學也不肯,腫麼破?明天他還放假一天,後天又得開始糾結了,哎……

第一百七三回 高風亮節的太子妃

二皇子見三皇子假裝看不見自己的眼色,只管低著頭,心裡猛地一“咯噔”,老三不會是想臨陣散夥罷?反正此事若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了,損失最大的也是自己,而不是他,他除非傻了才讓自己也沾一腿的泥呢,果然在利益面前,什麼兄弟什麼親情都是假的,壓根兒不值一文。

可老三也不想想,那個婢生子經過治水之事後,聲望本就大勝往昔,他又佔了大道正統的名分,只要他不犯大錯,便是父皇也不好輕言廢棄他的,何況看父皇如今待他的態度,分明大有栽培他之意了,老三別到頭來陪了夫人又折兵,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那才真是現了他的眼呢!

念頭閃過,耳朵裡再次傳來宇文承川的聲音:“父皇,二皇弟說的情況既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