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缽制土機的原理和蜂窩煤機差不多,趙鐵匠有了經驗,很快就做出來了。

程彎彎寫了一張棉花種植細節,交到趙大山手上,種棉花的事,她全部交給這個兒子來辦……當然,主要原因是,她自己沒種過,其實也不是很懂,一些關於土壤溼度和肥力的描述,她不能很準確的把握,怕肥力太多把脆弱的棉種給燒死了。

另外,還需要種植辣椒,這東西比茱萸更入味,也能做更多美味佳餚。

忙碌農事的同時,還有一件大事。

二月如約而至,今年的縣試就定在二月初二,在今年之前,大河村眾人並不知道縣試是什麼,但因為如今大部分孩子們都在學堂唸書,耳濡目染之下,村民們也開始重視這個日子。

只不過,全村只有三個人能參與這次考試。

一個是趙四蛋,一個趙鐵柱,還有虞夫子的兒子,虞瞻。

二月初一晚上,虞夫子召集三個孩子叮囑細節:“這次縣試定為四場,每場考試一天,隔三天舉辦下一場,上一場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下一場,希望你們能取得好成績,但沒有好成績也沒關係,你們都還小,以後還有很多機會,而且就算不讀書,也能做許多別的事……俗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趙四蛋暗暗地捏緊了拳頭,若是沒有那個賀大人作惡,或許,他失敗後能輕言放棄。

但這次的事,讓他意識到一個無權無勢的人,在那些大人物面前,只能任其宰割。

他想走的更遠,他想站的更高,他希望他們家每一個人,不再低頭,不再為砧板上的魚肉。

虞瞻也暗暗地抿緊了唇。

他這次一定要成功……因為,一旦失敗,他爹就有理由讓他別再唸書了。

他知道爹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什麼,他讀書,是為了走到京城,走到朝堂之上,在天下人面前為爹洗清冤屈。

只有趙鐵柱認認真真記下了一句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這次他失敗了,那麼,他能做什麼?

三個孩子這一夜都沒睡好。

第二天凌晨,天還沒亮,就準備出發去城裡參考了。

趙二狗負責趕車,三個孩子帶著文房四寶以及中午那頓餐食,還有水壺,坐上馬車,前往平安縣趕考。

程彎彎也跟著一道去,一來,她有些不放心,二來吧,她一個從小考到大的人,對古代的考場實在是有些好奇。

天還沒亮,平安縣就熱鬧起來,行人們都朝一個方向而去。

縣衙邊上,用木柵圈起來一塊地方,是臨時設定的考場,大小均座北朝南,正門口有一條正道,上書“龍門”,考生進去後,搜身檢查,然後在這裡等候點名。

程彎彎站在外面,和每一個父母一樣,踮起腳往裡頭看。

這些參加考試的人,最小才六七歲,大一些的有二三十歲,進去的考生不論年紀大小,都很安靜,規規矩矩站著排隊。

在龍門處點名結束後,進去還要唱保,好在這次的考生沒有什麼可疑之人,結束後直接開考。

考試時間是整整一天,吃喝拉撒都在考場裡。

程彎彎親眼看著三個孩子進去之後,這才轉身和趙二狗去他們家的酒樓走一圈。

本來是定在冬月底開張,後來因為流民瘟疫雪災,就一天天的耽擱下來了。

兩個月沒來,酒樓裡的桌子上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手摸上去,手指黑漆漆一片。

“二狗,你找人把酒樓上上下下全部清掃一遍。”程彎彎開口道,“還有言鐵子那孩子你聯絡一下,讓他準備準備,再過幾日就能來上工了。”

她在心裡盤算了一下,大廚慧娘,幫廚春花,小二言鐵子,掌櫃二狗,四個人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