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罷,其實名不正言不順,如今這登利更只是跳樑小醜,原本就是僭稱可汗,所以陛下代天征伐,原本就是理所當然。”
見李隆基果然面露欣然,他便繼續說道:“可是,漠北倘若少了一個突厥,卻多了一個另外一統的大國,於我大唐有害無利。所以,不能放任拔悉密葛邏祿回紇三部行事,需得控制他們的進度。”
李隆基雖說渴望覆滅突厥之功,可還沒有就此昏頭,杜士儀的言下之意他很快就聽明白了。他當即頷首道:“你所言也不無道理。那你說該當如何?”
“此次陛下千秋節,回紇三部都派了使臣來朝覲道賀,突厥牙帳卻並無半點動靜,以此行文問罪,這是其一。”
杜士儀言辭犀利地指出這第一點,果見李隆基欣然點頭,他便繼續說道:“倘若突厥惶恐派出使臣,則陛下可以進一步要求,讓突厥遣王子前來國子監。這並不是質子,須知就連渤海,也有王子在兩京隨侍,陛下作為天可汗,藩屬派王子入京隨侍,這是應盡的義務。這是其二。”
渤海新羅之類全都是小國,因此王子乃至於貴族子弟在大唐太學中求學的情形司空見慣,至於突厥吐蕃這樣的大國,就很少出現如此例子了。想到如果突厥不肯,異日出兵就有相應的口實,如果肯,自己讓突厥臣服,此等威勢就會傳遍天下,李隆基又輕輕點了點頭。
“突厥自從默啜以來,雄踞北疆,鞭笞驅策諸部猶如僕隸,如今雖說已經日暮西山,可妄自尊大的習慣,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否則,伊然即位月餘便突然崩殂,登利也不會取了那樣的尊號。再加上有拔悉密等三部居中作梗,十有**突厥會以虛詞搪塞,未必就此奉詔。如果是這樣,先斷其互市,對突厥之中的實力派加以籠絡,甚至可許以冊封,譬如登利得位不正等等均可作為理由……”
接下來,杜士儀對拔悉密三部的反應,動向,彼此之間的關係,骨力裴羅的野心……林林總總全都對李隆基做了一個詳細的剖析和說明。足足耗費了大半個時辰。因為事關滅國之大事,李隆基沒有半點不耐煩,一邊聽一邊不時提出種種問題,杜士儀亦是不斷修正,而一旁侍立的林招隱不免就呆得有些無趣了。可這種場合能被留下就意味著信任,他只能耐著性子站在那兒,不時更換雙腳的重心。
至於更多被遣退的內侍們,這一等就是說不出的心焦了。遠遠能夠看到天子和杜士儀的身影,可根本聽不到兩人在交談什麼,而且時間過了這麼久,甚至超過了等閒宰臣受召見的時辰,怎不叫人心生猜測?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他們終於看到那邊君臣二人的身影有了變化,卻是杜士儀起身告退。等到林招隱送了人出來時,就有外頭領頭的一個內侍上前陪笑道:“宮門下鑰了,外頭業已宵禁,高將軍傳話說,他已讓人安置好了杜大帥的隨從。”
林招隱深知高力士對杜士儀素來絕不平常,當即笑著說道:“如此就好。我送杜大帥出宮,爾等去侍奉大家吧,全都打起精神來。”
此話一出,那領頭的內侍頓時苦了臉。自從武惠妃薨逝之後,漫漫長夜對於李隆基來說,就變成了漫長的折磨。儘管他絕不會後悔逼死了武惠妃,可後宮妃嬪也好,無數宮人也好,在他看來都猶如泥雕木塑一般滋味全無,他也動過不少新鮮的主意,希望能夠讓自己從武惠妃的陰影中解脫出來,但還是沒有什麼女人能夠取代那個死人的位子。而如此一來,隨侍李隆基的內侍們便多了一樣最難以完成的任務。
那就是讓李隆基能夠高興!
看到杜士儀在隨自己往外走時,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