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乎都是平原地帶,而且大部分的耕地都能用於水稻生產。
經過中華民國的圈地之後,在暹羅已形成了五千萬畝的機械化水稻生產,並且面積還在增加。
財團在暹羅大規模的兼併土地,而且兼併手法有些粗暴,在暹羅政府的配合下,大量暹羅農民破產,地主也紛紛低價賣出土地。
破產的農民可以成為工人,中華民國在暹羅的投資還是很大的,畢竟此時中國有大量的剩餘資本。
鐵路、公路、礦山、電力、商品房、農業,這是中國資本在暹羅的投資物件,但是暹羅只有900萬人口,這點人根本就不夠建設的勞動力所需。
因此中華民國向暹羅大量移民,移民到暹羅的中國百姓,從事的都是一些高生產力職業。
例如開農機、開工程車,搞運輸、當技工、管理層等等,而暹羅人大多隻能到工地上去從事體力勞動。
暹羅的民族工業則遭到了中國民族資本的全面圍剿。
暹羅的房地產價格和中國是一樣的,結果造成中國移民買這些房子毫無壓力,但是從事體力勞動的暹羅人的工錢卻比中華民國的工錢低得多,這導致他們必須累死累活的才能買上一套房子。
大量農業人口破產失業,只能進入城市。加上社會保障制度不怎麼樣,為此形成了一些貧民窟。
這些貧民窟的暹羅人,都是好吃懶做的型別,或者是一些困難群體。在中華民國有社會保障體系,自然不可能出現什麼貧民窟,在暹羅就沒人管了。
財團計劃在暹羅形成一個高達2億畝的水稻生產基地。其面積已經趕上中國的中南省的水稻種植面積。
大部分都種植三季稻的話,最終年產水稻可以高達2億噸,這遠高於後世泰國的3000萬噸。
後世泰國的水稻產量低,主要原因就是泰國農民日子太好過了,每戶生產水稻的農戶,平均擁有75畝土地。加上泰國又沒有雜交水稻,也不怎麼種三季稻。更沒有太先進的機械化裝置,水稻生產也不是那麼精耕細作。
儘管中華民國的機械化水稻生產也不算精耕細作,但在使用化肥和雜交水稻的情況下。畝產400公斤是很輕鬆的,要知道雜交水稻的畝產最高是達到了700公斤了。
此時的暹羅就是一個傀儡國家,中華民國控制了暹羅的軍隊、警察、政治,因此中華民國在暹羅發展經濟不是首先考慮讓暹羅有多大的gdp什麼的。
而是首先考慮。暹羅的經濟體該如何為中華民國服務。
中華民國要的就是糧食。即可大量出口、援助,又可運回國當豬飼料,儘管豬的飼料轉換率比牛來得高,但是吃了好飼料的豬肉營養,實際上是比牛肉來得高的。因為豬是雜食動物,什麼都能吃。牛不是雜食動物,專門吃草的。
中華民國有了這些熱帶糧食產地,並有機械化種植和高產量的雜交水稻後。可以肆意衝擊他國的糧食生產。
也能非常慷慨的到處搞糧食援助,這些三季稻生產成本低得很。援助花不了多少錢。
同時財團在暹羅,還將投資3500萬畝橡膠種植園,這些橡膠種植園主要集中在暹羅北部山區,以及東北部地區。
天然橡膠的成本還是有優勢的,特別是在暹羅這種人工成本低的國家,搞橡膠種植是有賺頭的。
中華民國的老百姓自然不可能去割橡膠,否則這天然橡膠的成本比合成橡膠都要高得多。
在南華共和國、呂宋省也有很多橡膠,加上越南的橡膠,達到7000萬畝左右,成為這個時代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產地,佔世界橡膠面積的90%以上。
中南省的橡膠較少,後世寮國地區基本不怎麼開發,那裡林業資源確實很多,但中華民國卻基本不開發,而是把這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