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文人被流放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屈原、李白、韓愈、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等名人,都有過被流放的經歷。
死刑雖然嚴厲,但是,人死萬事休,是短痛。
流刑雖然沒死,卻是長痛,威懾力更強。許多時候,簡直比死了還難受。
這種難受,體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就是自然環境上的惡劣。
唐朝的時候,喜歡把流放地放在炎熱的嶺南。到了明朝和大德王朝,來了個反其道而行之。把流放地選在了天寒地凍的東北和西北。
在賈珉前世的經驗中,東北雖然比較冷,但是,也遠遠不像現在人說的,冷得那麼可怕。
但是,後來仔細地研究了,才發現,如今人們傳說的,確實沒有誇大其詞。
原因就是大德王朝的這個時期,正處於地球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氣候確實要比他前世的時候冷得多。這才相信了關於寧古塔極北苦寒之地傳說的真實性。
卜奎又在寧古塔以北一千多里,寒冷之說,更加確實了。
大德王朝的流放等級,一共分為四級,是按照距離遠近來劃分的。
第一級,叫做附近。這個附近,可一點兒也不近,是兩千裡。也就是說,要距離原籍兩千裡。
第二級,叫做近邊,意思是比較近的邊疆。是兩千五百里。
第三級,叫做邊遠,是三千里,這個就比較名副其實了。
第四級,叫做極邊,是四千裡。
賈珉要去的卜奎,就是四千裡之外的極邊。屬於最高的一級了。
為了確定流放的等級,朝廷專門製作了《流放道理表》來作為參照,根據犯人原籍距離流放地的遠近,來確定等級。
這種遠離原籍的空間上的隔絕,不僅是**上的懲罰,在精神上,也是一種巨大的折磨。
中土之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鄉土觀念,即使外出了,遠在天邊,也要葉落歸根。
離開了熟人社會,把人流放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裡,讓你整日在鄉愁和親情的煎熬中度日,再加上物質上的匱乏,繁重的體力勞動的摧殘和理想的破滅,說是生不如死,一點兒也不為過。
別說到了配所如何,即便是路上,都是一場地獄之旅。
在路上的時間,朝廷是有規定的。一天要走上五十里。
若是體力不錯,天氣正常,路況尚可,走上五十里,還是能夠做得到的。
問題是,時常做不到。
從體力上來說,官府給每個流人每天的糧食定額,只有八兩。若是十五歲以下,就減半。
這個定額,其實只能保證流人不至於餓死,還得保證是沒有剋扣,全額得到的情況下。若是想有充足的體力趕路,就得家裡格外出錢給押解的官差,買一些食物了。
同時,由於不能按期抵達配所,押解的官差也是要受罰的,所以,官差就得拼命地驅趕犯人趕路。犯人就得透支體力。
許多人,就因為這個原因,累死在了路上。至於凍死、餓死的,被野獸吃掉的,都是常見的現象。
還有一種折磨,就是路上一直是要戴枷的。戴枷本身就行動不便,若是趕上下雨天,枷板溼了,就更加沉重了。
所以,能夠活著抵達配所的,就算是命大了。
初八那天晚上,押解犯人上路時。那些犯人還有很多人不滿,埋怨大過年的,就要上路了,有的嘴裡還罵罵咧咧的。在大兵的言辭訓斥下,才不敢吱聲了。
後來他們才發現,這次遇上賈珉押解他們,簡直就是祖墳上冒青煙了。
這批的五百人多人,實在是太幸運了。
首先是不用步行,都坐上了馬車。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