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階段,彈藥,燃料,食品,水,零備件,衣物,藥品等等戰爭物資的消耗更加驚人,而這些物資都屬於後勤保障的範圍,沒有了強大的後勤保障,那就不可能有前線上的輝煌勝利。

縱觀整個大戰期間的戰役,都可以明確的發現一點,那就是每一場戰役中,交戰雙方的後勤投入都遠遠大於在前線的投入。太平洋戰場上也是如此,從25年開始,唐帝國海軍投入前線的作戰部隊總數很少超過50萬,而在後方執行後勤保障任務的兵力則一直在200萬以上。在進攻澳洲大陸前後,帝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後勤保障兵力甚至超過了300萬!

相對而言,太平洋戰場對帝國海軍是比較有利的,廣袤的海洋,便捷的,基本上得到了掩護的運輸航線,完善的基地網路,以及適宜的天氣,這些都是後勤保障方面的有利條件。一般情況下,從帝國本土港口出發的船隊只需要半個月到二十天的時間就能夠將物資送到前線戰場上去,船隊往返一趟,算上裝卸貨物的時間,也就最多兩個月而已。而全年中,除去正常維修的時間,一艘運輸船能夠在前線與後方跑至少五個來回。另外,採用分段式運送的方法,還能夠有效的提高船隻的利用效率。可正是在這一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帝國海軍仍然得在太平洋上集中超過2000艘的運輸船隻才能夠為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

南大西洋上的後勤保障條件就要惡劣得多了。

從航程上考慮,就算從帝國南端的廣州港出發,在不遇到任何惡劣海況的理想情況下,一艘平均速度為12節的運輸船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夠到達開普敦港。這還沒有計算沿途靠港補充燃料,以及天氣因素造成的影響。在絕大多數時候,一支船隊平均需要四十天的時間才能夠從廣州到達開普敦,如果出發港口是在帝國東部的話,那還得加上兩三天。也就是說,一艘運輸船往返一趟需要三個月,除掉正常維護的時間,一艘運輸船一年最多在廣州到開普敦的航線上航行三次多。這就相當於運輸效率降低了近四成!如果採用分段式運送的方法,為了確保一支主力艦隊,以及三個陸戰師在前方作戰,至少需要在南洋,印度洋,以及南大西洋上部署共1200艘萬噸輪,而隨著遠征軍北上,這個數量還會持續增長。

這也就是當時姜仲民與翁一鳴面臨的最大問題。與太平洋那邊不一樣,帝國遠征軍在南大西洋上作戰受到的限制因素太多了。

印度洋沿岸,以及非洲大陸一直是世界上最落後,最不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商船不再需要繞到好望角,這更加讓南印度洋,以及南部非洲成了世界的角落。沒有足夠多的大型港口,就無法支撐起足夠多的運輸船隊。最麻煩的是幾乎所有的作戰物資都要從帝國本土運送到南大西洋去,而這條漫長的海上補給線是任何一支軍隊都會頭痛的大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太平洋上幾乎都不存在,因此談仁皓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可姜仲民與翁一鳴卻不得不把後勤保障放在首要位置上。

第二艦隊的第一次北上就這麼失敗了,根本原因就是後勤保障跟不上。姜仲民與翁一鳴提交的新的作戰計劃中,重點解決了後勤保障麻煩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得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後勤保障投入,二是儘量縮減戰鬥中的消耗,減輕後勤保障的壓力。

加強後勤保障是海軍司令部的事情,這一點是比較容易滿足的。從甘永興附帶的一份檔案來看,隨著澳洲大陸那邊的戰鬥進入尾聲,帝國海軍在太平洋上投入的運輸船隊已經有了多餘的運送能力,因此可以調遣一批運輸船隊前往印度洋與南大西洋,加強那邊的運送能力。另外,帝國還可以與波斯合作,由波斯帝國為遠征軍提供燃料,這樣就不需要從帝國本土運送燃料到南大西洋去了,船隊直接從波斯灣出發,這樣能夠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