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⑥對失去同一性的恐懼;
⑦對迴歸的恐懼。”
阿東點頭道:“嗯!死亡是人不可迴避的,但是死亡的方式卻有很多也有很大的差別,人在選擇死亡時最為典型的表現形式便是“自殺!而人為什麼自殺?一個人一但選擇了自殺,則說明他已處於極端的矛盾中,這個矛盾他無力解決,於是只好借死來解脫,這可能是他認為的最好的解決方式。”
阿西嘿嘿一冷笑道:“自殺的人都是懦弱的人,俗話說好死還不如賴活著。”
阿北道:“關於死,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三大宗教及思想都有不同的解釋,佛教是生死輪迴,道教是生死齊一,而儒家是重生輕死,佛教的《心地觀經》中卷三道:“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之說,這名話是說: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果不去解脫,則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境,猶如車輪迴旋不停,佛教是用輪迴來解釋人世的痛苦的,而它的生死觀還體現在轉世上,例如西藏的“活佛”之說。
道教的生死觀是順應自然的生死觀,含有辨證法的因素,即把生死看作是對立的統一,如莊子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他認為生死是連續一體的,而老子道:“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道,”意思是人的壽命雖有長短但終究相差無幾,人的一生只是片刻之間而已,老子還說明萬事萬物的生死變化是相存相依的道理,莊子還認為:“死生、命道,”他認為生死同由命定而非人為能夠改變的,當然道家的觀點含有許多消極厭世的因素。
而儒家對於生死來說是持一種積極和務實的入世態度,儒家首先肯定的是“生”,儒家的觀點是“生命是重要的,死亡是次要的,”當然這並不妨礙儒家注重的“厚葬。”
阿西接著道:“阿北講的是中國人的生死觀,而據我所知西方人對生死也是有他們的觀念的,例如西方文明之源的基督教也有其死亡之觀,它把重心放在來世的拯救上,即重在救渡與天堂!另外宗教都反對自殺。”
阿南道:“安樂死這個詞你們都聽說過吧?”見三個人點頭,他又道:“如今人們老在思考一個人是否有死的權利?所謂的安樂死,其實說白了就是優死,人類既然有優生就應該有優死。”
阿北苦笑道:“死並非解脫呀!因為一個人死後他本人已沒有感覺,所以也就無所謂解脫,他的親友們雖有感覺,但很難是解脫的感覺,因為親友們恰恰與解脫相反,他們不僅沒有解脫反而帶有更沉重的心理負擔,所以說生者的負擔比死者更沉重,因為死者已經沒有未來,而生者則得帶著這種沉重的負擔去活著去面向漫長的未來,我希望我的親友們都好好得活著,誰也不要要求解脫,別給愛他的人增強痛苦。”
阿東聽到這兒深深地看了兩眼阿北,之後突然哈哈一笑道:“好了!咱們別談這個了,越談情緒越低,咱們談點別的吧,阿西,這幾天J市有什麼大的事件嗎?”
阿西忙道:“會長,我正想請示你呢!J市“紅旗”酒店的老闆王丙,要在他的第三家賓館開業的酒會上,邀請J市三道上的大人物,請貼我已接了,你去不去?據聽說“東方國際”旗下的幾個頭面人物要參加開業盛典!這段時間因為政府要投資三個億的高爾夫球場的事,使外面的人們已私下暗傳:‘最終拿到這塊肥肉的是我們門州商會或東方國際,別看現在有十幾家都在競標,而真正的拼殺對手是J市目前最有“勢”力的這兩家,到時可有好戲看了!!!’會長,你用不用乘這個機會與東方國際的人物接觸一下?乘機探探他們的底,為我們下一步擊敗他們而打下基礎?”
阿東聽他這麼說心中大喜,忙問道:“外面真的這麼傳?”
見阿西等三人點頭,他面帶喜色地道:“從這一點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