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
因此自宋以降,中國的主流官員基本都是透過科舉產生,而且在宋朝的宰相、明朝的內閣大臣、清朝的漢族軍機大臣,不僅要是透過科舉產生,而且還必須是一甲進士的範圍內產生。在明朝中後期,就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在十八世紀的歐州各國的有識之士,都對中國的科舉制度讚歎不已,因為不論出身,只要有學問,有知識的人,就可以透過考試成為官員,這是相當文明的表現。
另一方面,科舉制度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儘管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在客觀上由於科舉入仕成為了風尚,使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而且在考生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在近代以前,中國的識字率一直高於世界水平,科舉制度在其中也發捍了重大作用。因此科舉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不好的是科舉的形式和內容。
商毅知道在這個時代,科舉最大弊端就是形式單一、呆板,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而考試內容則與實際完全脫節,在宋朝的時候,科舉的題目還會與時政掛勾,而文章的形式也沒有俱體的要求;但到了明朝,科舉的題目已經限制在四書五經的範圍以內,而且還是以朱熹批註的四書五經為標準,不允許有自已的思想,內容也是純粹的討論道徳,同時文體必須是以八股文。結果造成了思想僵固。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只能鑽迷在四書五經和八股文裡;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另外由於科舉只考文章,不考其他,因此除了少數人以外,絕大多數透過科舉出來的官員都會發現,自己除了能寫一筆好文章之外,對做官需要掌握的一切知識都是一竅不通,只能依靠手下的師爺、書案、孔目、衙役等一干吏員來處理政務。而這幫吏員也趁機蒙上欺手,雁過拔毛,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了。
而清朝代明之後,又把科舉幾乎原封不動給繼承下來,同時對科舉的內容管得更嚴更緊,結果造成了中國學術界的思想全面禁錮,萬馬齊暗。到了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
第一六五章 教育和科舉(下)
昨天晚上家裡的網出了問題,這一章是補昨晚十點的,今天仍然三更――――――――分割線―――――――――分割線――――――――其實商毅是十分重視教育,早在商毅還只佔領了浙江省的時候,就不僅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從低到高的教育體系,而且在教育的內容上,也加入了實用的知識,如在中小學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天文等自然科目,而在大學中還加入了外語、地理、世界歷史等新的科目。並且還編制了標準的課本教材,現在己經在長江沿岸各省進行普及,並且也培養了一批新教育的教師。
不過根據教育部的反映,在新教育的普及過程中,在一些地方都遭到了抵制,也有一些地方雖然洠в械種菩陸逃���險廡┛問保�蠖嗍���疾話���湧危��鮮σ步痰檬�致砘ⅲ�褂幸恍┫鞝宓睦戲蜃傭哉廡┬驢頗坷涑叭確恚�褂腥私�寡��パ�罷廡┛頗浚���蚓馱謨冢�憑儼換崢頰廡┒�鰨�Я艘裁揮杏謾�
因為在前一段時間戰事緊集,商毅也來不及管這裡事情,因此對抵制新也暫時只能聽之任之,而現在大局將定,也是應該作手開始解決教育、科舉問題的時候了。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南京政府建立的教育糸統己經相對完善了,因此需要改變的,是科舉的內容和形式,也就是要在科舉考試中加入其他的內容。
其實歷代的有識之士中,有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