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出發,要行使一百五十多公里,才到舒城施工線路的開頭,中間荒蕪人煙,更不要說住宿了,連飯都沒得吃。
因此,舒城必須帶好足夠的食物,以防出現意外,畢竟那些地方,手機是否有訊號,還是一個問題。
萬一車出了問題,到時候又聯絡不上救援,餓死就蛋疼了。
除了吃穿準備完畢外,還專門安排林芝採購了一些隨身攜帶的醫療裝置,還有隨身攜帶的小型氧氣罐。
這些氧氣罐也是為了防止意外,畢竟隨著前往唐古拉山,海拔是不斷上升的,高原反應和缺氧,都威脅著眾人,誰知道會發生什麼意外。
從昨天舒城的感覺來看,這活比想象中的要難幹,自己沒幹活都感覺不舒服,一旦施工,可是要消耗體力,呼吸加快,對氧氣的要求更高。
舒城讓眾人想想,還需要帶些什麼東西,最後即便是手電筒等一些常用東西,也帶上了。
專案部原本來了十四人,技術部的幾人全部要去,包括徐晉、許敏、郭磊和程建靈四人。
還有舒城、吳霸天、李建,最後連商航和林芝楊靜也跟著去了。
如此加起來便有九人,剩下五人留在賓館,林芝留下來照顧後勤和接一些新來的員工。
佔雲天、閆宇陽做後勤總負責,萬一有什麼意外,還得依靠閆宇陽這邊。
這一切準備完成之後,舒城等人,分兩輛車,向崑崙山地帶出發。
之所以開兩輛車,主要還是怕一個車出現故障,有另外一個車的話,救援方面也比較方便。
眾人出發的時候,已經是上午九點了,其實舒城今天的目的,並不是想走完自己施工的所有線路,只是想找到自己施工地源頭。
如此一來,往後尋找鐵路,就更加簡單了。
舒城、李建、商航、楊靜坐舒城的三菱車,剩餘五人,坐商務車,駛向崑崙山。
從格爾木一路向南,走青藏線,駛向崑崙山。
其實舒城很清楚,天路線分為兩段,其中一段為西寧到格爾木地段,這段修建時間,要推延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這段修建的鐵路,執行速度並不快。
後來在後半段,也就是天路線二期工程施工時,西寧到格爾木地段的線路,還進行了電氣化改造。
之所以上世紀沒有將天路線修建到西藏拉薩,主要原因還是在格爾木和拉薩之間,除了巍巍崑崙、唐古拉山山脈,還有高原凍土等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加上唐古拉山海拔超五千米,機車牽引能否透過這麼高的海拔,爬上這麼陡的坡,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不止高原凍土製約天路線的建設,即便是機車方面,也受到約束。
隨後,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勘測摸索,尤其是對凍土的研究,終於找到了數種解決高原凍土的方案,達到預算合理、執行安全的要求。
天路線二期工程,從格爾木出發,幾乎和青藏線平行,如同一條大蛇,在世界屋脊上盤旋,穿越巍巍崑崙山,繞行白雪皚皚的唐古拉山,駛入西藏拉薩。
一路向南,路上行人並不多,偶爾能遇到一些揹包客,還有一些進藏的車輛。
因為天路線二期工程沒有建成的原因,一般進藏的人,都是走青藏公路。
也許是因為沒來過高原的原因,商航和楊靜二人顯得很興奮,兩人嘰裡呱啦的說個不停,絲毫不把舒城這個專案經理放在眼中。
舒城透過車窗向外望去,兩側都是戈壁,偶爾出現一些綠色的植被,但舒城很清楚,這些植被很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
天路線建設中,生態脆弱,是天路線三大難題之一,另外便是高寒、低壓、缺氧和多年凍土。
在高原地帶,哪怕行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