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先祖卻遷移離開蒙古,丘處機留下的話中指出一共有十八個蒙古人,想必其中就有謝同他們的先祖。
“等會,逐鹿一般很少單用,都是用於逐鹿中原。”雲杜若忽然抬頭看著我們說。“而中原本來指黃河中下游一帶,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而來泛指整個華夏。”
“我懂了。”南宮怡眼睛一亮興奮的說。“逐鹿在這裡的意思不是爭奪天下,指的就是天下,而天下其實就是就是華夏的意思,前面的話連在一起其實是說,十八個蒙古男人來到華夏。”
我點了點頭,南宮怡說的沒錯,這剛好和謝同等人的先祖遷移離開蒙古不謀而合,想必這十八個人帶著成吉思汗陵秘密離開了蒙古,至於原因和目的我們暫時還不清楚。
南宮怡說一切都和成吉思汗陵有關,這十八個蒙古人突然離開蒙古分散到華夏各地一定隱藏著什麼秘密,雖然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真正探知到過那座堪稱曠世寶藏的帝陵,但在一些歷史文獻和考古研究中多少有些發現。
南宮怡帶我們去見研究成吉思汗歷史的權威學者,希望能瞭解到更多的線索,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叫巴圖的老教授,他是蒙古人畢生都在研究成吉思汗。
我們說明來意後巴圖請我們坐下,講述成吉思汗亦能從巴圖的臉上看見無上的榮光,他驕傲的告訴我們,公元1225年秋,那個在當時提到他名字整個世界都會不寒而慄,統領攻無不克天下無敵的蒙古鐵騎,所向披靡橫掃歐亞大陸的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病逝在親征西夏的途中。
為了防止軍心渙散成吉思汗在臨死前下令秘不發喪,這就是後世說傳揚的成吉思汗著名三道遺囑之一,成吉思汗的靈柩由護衛軍連夜送回草原,為了防止洩露機密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片甲不留,所遇百姓無論男女老少統統就地斬殺。
“那是最後一次關於成吉思汗的記載,從那之後就再沒有人見過一代天驕。”巴圖一邊給我們倒水一邊說。
“當時成吉思汗親征西夏,在六盤山區的清水西江得重病,死後暫秘不發喪,待夏主獻城投降時,將他與中興府內所有兵民統統殺掉,並一舉蕩平中興府。”南宮怡端起水杯疑惑的問。“當時行軍打仗為安定軍心成吉思汗這樣考慮也無可厚非,可是以他的成就和地位,在平定西夏後為什麼沒給成吉思汗風光大葬甚至連陵墓都沒有呢?”
巴圖坐下來取下鼻樑上的老花鏡沉穩的告訴我們,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在當時蒙古人信奉的是薩滿教,而薩滿教傳揚的教義中認為生命是生、死到再生的過程,認為人死後終究是要回歸自然,因此蒙古人祭奠先祖祭的是靈魂而不是屍骨。
為了避免後人對祖先屍骨的干擾,人死後都要實行秘葬,一般是將棺木運至葬地,開深穴掩埋,但蒙古下葬的方式和漢人不同,漢人的陵墓都是先挖出土壤,等棺槨放入後再用土掩埋。
但蒙古人卻是在開穴時,陵墓的土要一塊塊取出,依次一塊塊排列,棺木下葬後,再依次序一塊塊覆蓋起來,這樣,就是今日考古學家用洛陽鏟探查,也難以看出土色有什麼異樣來。。
“然後會在墓穴處殺一頭幼駝,再以萬馬將附近地面踏平,再指派千騎駐守,待翌年春草長成,其跡難辨,方才移帳散去。”巴圖喝了一口水繼續對我們說。“如果想要祭祀,就帶著被殺幼駝的母駝為嚮導,尋求故地,但見母駝悲鳴,躑躅不前,就知那是殺死幼駝的故地,便是墓穴所在之地。”
聽完我不由自主的在心裡吸了口氣,這樣的陵墓想要探尋簡直難以想象,難怪元代的皇家陵墓出土那麼少,想必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關是成吉思汗,以後的元朝帝王和蒙古貴族死後都是採用秘葬,不建高大的陵墓建築,皇陵一不立標誌、二不公佈位置、三不記錄在文史之中。”巴圖緩緩的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