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
湖分前湖和後湖,湖中有洲渚,洲上多亭閣,前湖月堤上“浣月洲”居全湖中心,後稱“樵雲閣”.其南又有湖中洲.洲上建有“湖心亭”。
亭閣三層,飛簷八出,高瓴流瓦,翹角滴翠,氣度宏偉,構造精巧,為全湖覽勝之佳處,古今遊者留下頗多詩詞對聯,如“四壁雲山天上下,一亭風月水中央”、“四面軒窗宜小坐,一湖風月此平分”。
九曲湖橋東側有“半勾亭”,單層六角,以六石柱擎撐水中。後湖樵雲洲上原有榮祿祠、文昌閣、逢源樓等。今尚寸逢源亭,長石平架,護以欄板.橋孔溝通東後湖與西后湖之水,意為左右逢源。
陳逍遙閉著眼睛,一路前行,一路回想,臨海古長城一千多年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這一刻,似乎和他產生了共鳴。
忽然,陳逍遙的腳步一頓,他緩緩地睜開了眼睛,抬頭凝望,這裡,將是第二場決鬥的地點,臨海古城,攬勝門。
白雲山煙嵐舞步輕盈,古城下靈江碧水粼粼,攬勝門關樓昂首天外,展巨臂挽起鋼鐵長城。
古城,攬勝門,它曾見倭寇屍橫遍野,它曾見戚家軍威風凜凜。
有人指著城腳的石塊說,你們是衝鋒陷陣的功臣,曾經和守城將士肩並肩,直砸得入侵者粉骨碎身。
如今巨石上大書“雄鎮東南”,便是台州式鐵拳的象徵。
古城內抗倭勝蹟繁花似錦,一處處都曾在青史留名。
“繼光街”懷念戚繼光戰功赫赫,“左營巷”“右營巷”曾是當年兵營,城垛間尚架著烏油油鐵炮,其中兩門便叫“大將軍”“小將軍”。
攬勝門昂首於白雲深處,像一面戰旗閃耀在歷史長空。
攬勝門是一扇勝利的大門,通天的臺階直達天堂勝景。
攬勝門是一座攻不破的堡壘,白雲深處有侵略者填不滿的墳塋。
第278章 臨海古城攬勝門
臨海古長城由起初的夯土板築法到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石虎開始用夯土牆外包砌磚到南宋末年,由於使用火藥,重要的城牆開始用磚石包砌加強防禦,使之形成了更有利的防禦地形。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知州趙汝愚整修城牆,增開興善、鎮寧、豐泰、括蒼四個城門,並修崇和、靖越、朝天三個舊城門,增築月城(甕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
城門頂與城門樓底層之間開空洞,上裝活動暗板,戰時掀開暗板投擲巨石打擊進攻城門之敵,並能快速堵住城門,這種特別的結構,在全國屬罕見。
至此,臨海城牆的範圍和城牆的建築結構風格形式定型於宋朝。
到了天朝少數民族統治,曾下令拆天下地方城牆,臨海古城因低御靈江洪災的特殊功能,所以只拆掉子城,其餘仍保持原貌,特別是嘉靖後期“以倭患修治,幾費經營。”
倭寇侵犯我東南沿海,台州府城又首當其衝,成為軍事家的必爭之地,城牆又在抗擊倭寇中發揮重大作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繼光任寧(波)紹(興)臺(州)參將,二十九年(1560)改任臺(州)金(華)嚴(州)參將。
他在臺州抗倭期間:“先按海上形勢,多間諜,嚴號令,廣詢謀,與士卒草蔬野處,每遇賊至,奮不顧身,必欲剪此後食。”並與譚綸一起帶領將士大修城牆,因此以“九戰九捷”而名揚。
戚繼光不僅修繕臨海古城,還對臨海桃渚城,增築東、南兩座敵臺以及城郊7座烽堠(烽火臺)。
臨海古長城除清順治十五年(1568年)代理知府胡文燁對部分牆體“增高三尺,垛口並三為一”外,其餘都是唐、宋、明留下的遺存建築。
在南邊城牆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