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紫砂壺瞭解的不是太多,觀其式樣,這應該是一把調砂笠帽壺,總體造型簡練渾樸,而且賦予剛強於巧麗之中,展現出了製作人高超的製作技藝,而且此壺還帶有一絲火氣,不會是宋師傅剛剛帶過來的作品吧?”

兩人也沒有急於告訴楚琛答案,只是微笑著示意他接著說下去。

“明代楊慎曾說過:“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獨品茶兼品士。”這句話就點出了品茶的意境,而同是明人的張源,在《茶錄》中說道“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這“神、勝、趣”同樣也突出了茶道的精神方面。”

“當然,環境不同,人不同,從茶中領悟的精神也是不同,有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我而言,我覺得品茶如品人生,“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三口茶,讓我體會到人生之甜蜜,人生之苦澀,最後那一口回味正是苦盡甘來。”

“最後再說這茶藝,為什麼放到最後說,一方面我對茶藝是一竅不通,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覺得茶藝在整個品茶過程種,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我認為茶藝就是茶道中物質和精神的橋樑。”

“簡單的說,沒有宋師傅高超的茶藝,茶道物質也就無法體現出它應胡的本質,而茶道精神的體悟也就無從談起。”

“以上這些,就是我的一些拙見,有什麼不到位或者錯誤的地方,還請兩位見諒。”

說完這段見解,楚琛鬆了一口氣,這些可都是他絞盡腦汁想起來的,如果他們不滿意,也就沒辦法了。

朱大富微笑著點頭道:“小琛你說的挺到位,完全看不出是第一次品茶啊,就算一些經常品茶的人可能都得不出你的一些見解,看來你對茶道還是很有悟性的。”

楚琛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我可不當富叔你如此誇獎,不過這次品茶之後,我對茶道倒是的確感興趣了,覺得經常品茶能夠靜心品性,說不得,以後還要向宋師傅多多請教。”

宋駿笑著點頭道:“沒關係,不過請教不敢當,咱們可以相互探討,說實在的,現在的年經人對茶道感興趣的不多了,都靜不下心來,覺得太麻煩。”

朱大富聽聞之後,也點頭道:“的確啊,現在的人越來越急功近利了,滿腦子以金錢為目標,不要說茶道,就說琴、棋、書、畫,又有多少年輕人肯真的全身心投入到裡面?”

“我覺得吧,這一方面是因為毅力不足,同時也是因為現在生活壓力大的關係,能輕鬆誰不願意輕鬆啊,但是沒辦法,總要先滿足生活所需吧,就說這房價,今年和去年比,就漲了好多了。”同為年青人當然要為青年人解釋一下。

朱大富有些嗔笑道:“臭小子,你是說富叔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吧?”

“沒有,沒有,我哪敢這麼說,我只是說這現在一些人的習慣,也是因為大環境所引起的,而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並不在少數。”楚琛連忙擺手道。

“好了,好了,莫談國事,咱們再來說說這把紫砂壺,就這麼看,小琛你老實說,這把壺怎麼樣?”

楚琛仔細的再把桌子上的紫砂壺打量了一遍,考慮了片刻說道:“從內心裡說,這把紫砂壺還是挺好的,“泥、形、工、款、功”,雖然款我沒看到,不過其它四個方面,可以說非常精湛,是一把非常不錯的紫砂壺。”

楚琛話剛說完,宋駿就急忙說道:“朱老,怎麼樣,楚琛也覺得這把壺不錯,您就答應我吧。”

見此,楚琛都迷糊了,不知道兩人之間有什麼事情,於是宋駿就開口解釋了其中的緣由。

原來,宋駿的制壺手藝是祖傳的,當年學自時大彬一脈,不過時光消逝,這家傳的手藝一代代傳下來時,卻有些東西失傳了,這也是古代手藝傳承的一種弊端。

到了宋駿這一代,他就想把一些失傳的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