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即便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怕也是難以看清全貌,更何況自己身處後世,只能憑藉留存的隻言片語去探尋了。

就拿這 “五人抗稅” 之事來說,起因源於蘇杭織造提督太監李實的彈劾。他稱前應天巡撫、東林黨人周起元違背明旨,擅自減少原題袍段數目,還對袍價加以指勒,並且不許他駐在當地,致使蘇、松二府連年誤運。這一番彈劾之詞,乍一聽來,周起元似乎犯下了不小的過錯,嚴重影響了朝廷相關事務的正常運轉。

緊接著,又指出 “周起元因是愈恣暴慢,乃假名鑄錢,以太、安、池三府協濟袍段銀十餘萬兩,鑄造濫惡薄錢,吃人耳目”,把周起元描述成了一箇中飽私囊、肆意妄為的官員,不僅侵吞袍價,還借鑄錢之名行貪腐之事,讓機匠們深受其累,也難怪會引得 “吳民恨不能食其肉而寢其皮也”。

基於這樣的彈劾內容,明熹宗降下旨意,將周起元以及與之關係密切、被視作東林 “邪黨” 的周宗建、繆昌期、周順昌、高攀龍、李應界、黃尊素等人一併問罪,除了已經被解送的周宗建、繆昌期外,其餘五人都要被差官扭解入京究問,而李實則依舊安心供職。

可事情又怎會如此簡單呢?從後來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 這一記載來看,這五人在周順昌被逮之時,激於義憤而捨生赴死,還得到了當地賢士大夫的敬重與紀念,立碑旌表他們的行為。

這就說明,在民間看來,這五人絕非李實彈劾中那般不堪的形象,或許他們是為了對抗閹黨勢力的迫害,為了心中的正義和百姓的利益,才做出了看似 “抗稅” 的舉動。

而司禮監一方,雖說不能斷言其就是一心為公,但當時朝堂之上,閹黨權勢熏天,司禮監等勢力與東林黨之間的鬥爭錯綜複雜,各種利益糾葛、權力傾軋交織在一起。李實的彈劾到底是出於維護朝廷旨意、公心辦事,還是受閹黨指使,藉機打壓東林黨,都難以確切分辨。

朱厚照越想越覺得這歷史的迷霧重重,自己想要從中洞察真相,實在是難上加難啊。

,!

不過本來心中一直覺得自己處於道德下風的朱厚照,突然間自己的心像是被什麼點燃了一般,自從他來到這個大明朝以來,他也按照外臣們的規諫行事,儘量修正緩和與文官們的關係,可是很多措施仍是舉步維艱,被世俗的眼光評判著,就是偶有的玩鬧之舉也被無限放大,名聲更是在流言蜚語中千瘡百孔。

朱厚照似笑非笑,直直地盯著楊廷和道:“將擾擾,付悠悠,此生於百世無憂。朕的名聲不知被傳成什麼了,早就無所謂了,苟利國家,生死尚且不避,還談什麼名聲,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朕還是那句話留蘇、杭、應天織造,司禮監移文三府安靜不可擾民。爾輩大臣之意朕知之,朕之意,先生怎能不知?”朱厚照的聲音在暖閣內迴盪,字字擲地有聲,每一個音節都敲打著楊廷和的心。

這突如其來的強硬態度,讓在場眾人皆驚愕不已。本以為皇帝在楊廷和的一番泣血陳詞下會有所動容、回心轉意,卻沒料到他竟會這般決然地袒護到底。

楊廷和只覺一陣天旋地轉,他萬萬沒想到皇帝會如此冥頑不靈。自己苦心孤詣、披肝瀝膽地勸諫,換來的竟是這般結果。看著朱厚照那堅定的面容,他深知大勢已去,無力迴天。此刻的他,彷彿被抽乾了所有的精氣神,身體不受控制地微微顫抖。

楊廷和緩緩彎下腰去,動作遲緩似乎承載了無限的哀愁,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大禮,顫聲道:“臣…… 謹遵聖諭。” 這一聲回應,輕如蚊蠅,卻又重若千鈞,滿是無奈與悲涼。

殿內的氣氛瞬間降至